2025年11月12日,2025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在重庆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重庆市以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为牵引,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目前,全市已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738家,专精特新企业贡献占全市规上工业25%以上。
▲11月12日,2025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在重庆举行。记者 李裕锟 张质 摄
构建产业生态,推动集聚发展
重庆市通过“链群带动、智改数转、场景牵引”三大举措,构建有利于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发展的产业生态。
重庆通过链群带动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三大产业,集聚了50%左右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超过60%的“小巨人”企业,汽车领域“小巨人”数量占全国总数的10%以上。
在智改数转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方面,重庆以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培育8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遴选300余个“小快轻准”产品,服务上万家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在场景牵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重庆通过打造全域北斗规模应用示范、国产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示范、具身智能机器人开源社区等一批重大应用场景,为企业开放数字化场景4117项,培育114家聚焦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的专精特新企业。
推动创新赋能,激发内生动力
重庆市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目前已上线“12+N”个行业产业大脑,建成10家“未来工厂”、271个智能工厂,聚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关键环节,开发推广一批共性高频应用场景,赋能超2000家中小企业建成数字化产业链。
同时,重庆建强产业创新综合体,引导行业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30个深度协同的实体化综合性创新平台,带动390家产业链企业协同创新,争取42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在渝布局,转化科技成果2355项,孵化企业869家。
此外,重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建设重点行业、企业高质量数据集和可信数据空间89个,打造30个工业智能体,引导企业从“单一产品制造”向“AI+制造”转型升级。
促进内畅外联,拓展开放合作
重庆充分发挥区位和通道优势,积极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在枢纽经济建设方面,重庆全力打造枢纽港产业园,聚焦先进成套装备、先进材料、现代物流及供应链服务三大主导产业,招引集聚一批“链上企业”,已培育专精特新企业9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64家、科技型企业649家。
在市场开拓方面,重庆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东盟快班、千里轻舟等枢纽通道品牌,整合沿线产业资源与市场需求,常态化开展“渝链同行·百场万企”融通对接、“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及中小企业“千帆出海”行动,年服务中小企业超25万次。
在物流综合服务方面,重庆建设贸易、物流、金融“三合一”平台,构建涵盖经贸、国际法律与商事服务等要素的现代产业服务生态,推动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深入融合与数据共享,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从商机匹配、履约交付到售后维保的全链条服务。
健全培育机制,优化服务保障
重庆市系统构建企业培育长效机制,将“建立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纳入市级重大改革项目,出台48项改革举措,创新增设“选种育种”“选苗育苗”“上市企业”三个培育层级,形成重庆特有的七层梯度培育体系。
在服务保障方面,重庆打造“企业码上服务”政务服务体系,形成“企呼我为”“政企互动”“一企一策”三大核心场景,建立“市级专班+区县专班+专员服务”三级服务机制,实现企业办事“一码通查、一码通办”。
在融资支持方面,重庆设立2000亿元规模的产业母基金,投资500余个项目;在全国率先成立“专精特新支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融资约60亿元;建设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专精特新”专板,推动630家专精特新企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高效对接。
通过打造“1+39+N”公共服务体系,重庆以1个市级枢纽平台、39个区县窗口平台、116个产业服务平台为支撑,汇聚2700余家服务机构的9300余个服务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据悉,重庆通过这一系列创新举措,持续夯实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根基,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