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刘早生 李朋 特约通讯员 姜洪 尹碧芬 彭莲 邱晓 图/尹碧芬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张晔到开州区授牌市级示范“农民田间学校”

▲扈月文在乡村CEO培训班开班授课
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从50万人外出务工,到10万人返乡创业——重庆开州区正在经历一场引人注目的人才“逆流动”。这片曾经因劳务输出闻名的土地,如今凭借“政策引导+产业牵引+数字赋能”的创新模式,成功吸引大批人才回归,带动25万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通过构建“五三机制”培育体系,建成26所农民田间学校,开州不仅培育出8718名高素质农民,更打造出综合产值238亿元的农业生态集群。从柑橘种植能手熊丙军到非遗豆干传承人牟韦,一批“新农人”正在这片热土上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近日,记者走进重庆开州的乡村大地,与开州区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委主任扈月文展开对话,深度剖析开州乡村人才培育模式,看传统农业大区如何靠高素质农民“造血”,为全国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开州方案”。
记者:近年来,开州区在乡村人才振兴和高素质农民培育方面成效显著,从传统劳务输出大区转变为人才回流高地。请问开州区是如何构建乡村人才培育工作体系的?
扈月文:开州区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创新构建了“五三机制”总体框架和“政策引导、产业牵引、平台支撑、服务保障”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立足三峡库区农业大区实际,针对164万户籍人口中曾有50万常年外出务工的现状,提出“人才回归+智力回引”双轮驱动策略,通过持续优化政策环境,近五年已吸引10万余人返乡创业,带动25万余人就近就业。
在政策设计上,推出极具吸引力的返乡创业“三免两贴两推荐”政策,还出台“乡村人才振兴十条措施”,整合项目资源,统一培训口径,加大考核权重,建立致富带头人扶优机制,目前已扶持产业项目212个,落实贷款贴息2000余万元。2024年,进一步制定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明确全年培育450名高素质农民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8718人,农村实用人才3.06万人、农村致富带头人448人。

▲2025年开州区乡土文化能人(盆景技艺)培训专家现场指导教学
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建立了区、镇、村三级服务体系,成立由区领导牵头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2024年新培育高素质农民、致富带头人、“头雁”等乡村领军人才513名,选派国家、市级科技人才44名,形成了“区级有专家团、镇级有技术员、村级有带头人”的人才服务网络。通过这种全方位的体系构建,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记者:开州区提出了“党建引领培育三类人才”的做法,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这三类人才是如何培育的?
扈月文:是的,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重点培育三类人才:
一是“集体经济发展引路人”。针对全区近4000名村干部,开展文化提升、理念更新、经营能力培训,目前已培育近1000名强村富民带头人,带动17个村集体实现分红680万元,户均增收4500元。临江镇福德村党支部书记熊炳科就是典型代表,他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带领村民建成3700亩柑橘园,每年给村民带来150万元劳务收入、60万元土地分红,村集体经济从“零”跃升到年收入20多万元。
二是“党建引领产业带头人”。围绕“一主两辅、三优多特”的产业格局,对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进行系统培育,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如紫水乡培育的辣椒种植带头人,通过“企业+农户”模式推广蔬菜轮作技术,种植辣椒1800亩,每亩产值高达1.4万元,带动村民通过入企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增收。
三是“群众变身政策明白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传政策、解答疑问,提升农民对政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筑牢防止返贫底线,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利用“云上智农”“渝农云”等平台开展政策宣讲,每年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
▲2025年万开云中药材GAP基地创建培训
记者:在高素质农民培育过程中,开州区如何创新培训模式,确保培育精准有效?
扈月文:开州区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原则,打造了具有开州特色的“三维育人”培训模式和“三类课堂”体系。在培训对象选择上,建立动态培训对象库,重点面向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新型经营主体,返乡创业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创业群体,以及乡村振兴示范村脱贫户等重点人群,实现“靶向培育”。
在培训载体创新上,建成26所农民田间学校、5个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和30个“头雁”重点科技试验示范地,其中临江镇福德村柑橘产业农民田间学校和大进镇红旗村茶产业农民田间学校是市级示范校,已培育高素质农民1000余人。特别是南门镇数智田间学校的建成运营,成为全市数字乡村建设的标杆项目,年均培训农民达5000人次。
同时,整合各类资源,建立了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百佳校”、市级示范基地,以及重庆大学开州技术转移中心、鲁渝协作农业国际人才共育基地等18个高校研究院实训基地,构建起“耕、种、管、卖、收”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
此外,依托开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的农业新质生产力中心(现代农业创新园),其现代农业孵化园专门设置了人才培养区,面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素质农民、产业“头雁”、乡村CEO实用人才等培育工程,并开辟创业工坊、检测中心、电商平台、金融专区,打造“培训即创业”的生态场景,进一步延伸了培训链条,实现培育与创业的无缝衔接。
课程设置上实行“菜单式”教学,围绕“一主两辅”产业体系(菜药果为主,粮猪鱼为辅),开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豇豆质量安全控制、专业农机手培训等实用课程。“梦想专业课堂”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开展智慧农业、乡村旅游、三产融合等前沿主题培训,助力乡村人才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创新采用“专家授课+能手示范+田间实操”三位一体教学方式,如“小军农业”通过直播分享柑橘种植技术,将课堂搬到果园,这种接地气的培训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
记者:开州区在培育过程中如何实现人才培育与特色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扈月文:始终坚持“产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育什么人才”的理念,推动人才培育与特色产业同频共振。全区构建了菜药果“一主两辅”、粮猪鱼“三优”、茶糖豆禽等“多特”的产业体系,粮食种植面积173.04万亩(全市第一),生猪出栏量108万头(全市第三),农业生态集群综合产值达238亿元,这为人才培育提供了广阔舞台。
在柑橘产业领域,培育了以张海军为代表的“头雁”人才。张海军返乡创业后种植塔罗科血橙等品种,年产量达20万斤,不仅自己在全区柑橘最优赛中获奖,还带动周边30余户乡亲发展产业。在豆制品产业方面,返乡创业者牟韦传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紫水豆干制作技艺,带动90余名村民就业,企业年产值达3000万元。
为深化这种融合,实施“四个专项行动”: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培训行动聚焦大豆玉米等作物机械化种植;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帮助主体拓宽思路;脱贫致富能力提升行动采用“订单式”培养;农民综合素养提升行动实现整村推进。目前全区发展“强村公司”8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10个、家庭农场1640个、社会化服务组织18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0家,其中天致药业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市级龙头企业9家,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赛马比拼”获全市A档。
在品牌建设上,累计培育市级及以上农业品牌289个,“开县春橙”入选“中国最具价值品牌100强”,品牌价值达110.68亿元,这些成果都离不开人才支撑。

▲2025年乡村CEO优秀学员谭静佛手产业基地
记者:在解决返乡人才“留不住、用不好”的难题方面,开州区有哪些创新举措?
扈月文:关键在于建立“培育—使用—激励”的全链条机制。在平台搭建方面,开州区积极探索贯穿“选、培、护”全流程的乡村CEO赋能机制,设定乡村CEO后备人选须满足本地户籍或长期扎根农村等基本条件,从有知识、有头脑、有热情且扎根乡村意愿强的农村青壮年、本土能人、高校毕业生中确定后备人选。目前,全区已有452名乡村人才被纳入CEO人才库,逐步实现“一村一企(业)一CEO”全覆盖目标。
同时,借助重庆三峡乡村振兴学院的教学资源,对纳入乡村CEO人才库的452名人才开展系统化管理技能提升培训,深化“一村一CEO”学用贯通试点,确保每位CEO都能具备带动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的实战能力。
在激励机制上,对表现优秀的高素质农民给予重点扶持,开展金融助农大赛、“头雁”项目培育,激励农民参加学历提升,实施“十百千”科技帮扶行动。设立“一村一企(一业)一CEO”专项扶持资金,创新开发人才贷、人才险、人才担等专属金融信贷产品,目前初步获批信贷资金1000万元。如谭家镇冷水鱼养殖创业者蒋开均,不仅获得产业扶持资金,还通过将41%扶持资金配股给脱贫户的方式,既带动了群众增收,又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认同感。
此外,建立了完善的跟踪服务机制,对培训学员实行“扶上马送一程”,通过浦里农事服务中心打造“培训—认证—融资—销售”全链条支持体系。特别是在销售环节,利用“直播采摘—冷链物流—社区直供”一体化模式,帮助农民解决后顾之忧。这种“培育+服务”的闭环模式,让人才创业成功率大幅提升,目前全区累计创办返乡创业实体3.7万户,总投资达390亿元。
记者: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开州区如何利用科技手段赋能高素质农民培育?
扈月文:数字化是提升培育效能的关键抓手。重点打造了“教育+科技+农业”深度融合的培育新模式,南门镇数智田间学校就是典型代表。该校建设的数字农场系统和无人农场驾驶舱,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农田数据,农民可通过巨型屏幕查看田间监控、气象数据、虫情预警等信息,实现了“让数据说话、用科技种地”。
在培训方式上,大力推广线上学习平台,结合农时季节开展分时段培训,开发了涵盖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电商营销等内容的线上课程库。针对乡村CEO,量身定制管理技能提升、网络直播带货、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等课程,实现“缺什么补什么”。去年开县春橙直播活动,利用中国移动5G技术向全网展示种植技术和产品特色,单场直播就带动销售量增长30%,让农民亲身体验到数字技术的价值。
同时,在数字农业发展中,重点培育“触电”“上网”的农业经营“新主体”100家,通过数字技术培训与实践指导,帮助更多高素质农民适应数字化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生产信息化率提升至45%以上。

▲2024年开州区农广校与西南大学联合学历教育毕业证书颁发
还计划实施“田间三年行动”规划,到2025年实现全区29所田间学校数字化升级,培训高素质农民10000人,带动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突破1.2亿元。投运重庆开州三峡乡村振兴学院,开展“一村一企(业)一CEO”学用贯通试点,推动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实质性运营、玄武岩纤维材料国际院士工作站产生效益,让更多农民成为掌握数字技术的“新农人”。
记者:开州区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人才培育方面有哪些实践?
扈月文:乡村人才培育需要多方协同,开州区积极构建“政府+市场+公益”的多元参与格局。在智力支持方面,组建了14个在外专家顾问团,为3万余人开展名师大讲堂等活动,将外部智力资源引入乡村。如在蔬菜产业领域,深化“开州产·寿光菜”模式,借助山东寿光的技术专家团队,培养了一批蔬菜种植能手。
企业参与方面,引导66家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通过“企业+农户”模式开展技术培训。紫水豆制品公司就是典型,牟韦不仅自己创业,还带动留守妇女进厂务工,通过“工作中带教、实践中提升”的方式培育了一批豆制品加工技能人才。同时,设立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参与人才培育,目前基金已进入报备程序。
社会资本方面,通过乡情大会等平台吸引在外“开商”返乡投资,累计金额达350亿元,2025年即将举办的乡情大会还将有总投资约10亿元的20余个项目签约落地。这些社会力量的参与,丰富了培育资源,拓宽了人才成长渠道,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乡村人才振兴的良好氛围。
记者:请介绍一下开州区人才培育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扈月文:经过持续努力,人才培育工作取得了三方面显著成效:一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累计吸引10万余人返乡创业,2024年新培育各类乡村领军人才600名,培育农村实用人才3.06万人、高素质农民9000人、创业“新农人”200名;二是产业效益持续提升,农业生态集群综合产值达238亿元,乡村旅游年综合收入突破40亿元;三是带动增收效果明显,如张海军带动30余户乡亲发展柑橘产业,牟韦的企业每年劳务支出约6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开州区已正式挂牌运行重庆三峡乡村振兴学院,并以此为平台深化“一村一企(业)一CEO”学用贯通试点,截至目前已培育513名产业振兴“头雁”人才,累计带动培养近10万名具备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农民,为乡村人才队伍注入了持续动力。
此外,开州区不仅在农业领域培育人才,还打造了“开州金厨”等特色劳务品牌,当前有10万余名厨师遍布大江南北,超2.4万家开州籍人士创办的餐饮经营主体覆盖全国120多个城市,带动超25万开州人从事餐饮行业,“开州金厨”荣登市级“爆品”榜。
未来,开州区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实施百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围绕开县春橙、开州香肠等优势产业,打造道地药材、生态养殖、特色水果“三大百亿级集群”,培育更多产业领军人才;二是深化乡村CEO等创新试点,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计划到2027年创建10个示范镇、100个示范村,实现“一村一企(业)一CEO”全覆盖;三是推进数字农业升级,实现田间学校全覆盖,年培训农民超万人次,高质量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奋力打造山区库区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开州样板”。
开州将始终坚持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通过持续创新培育模式、优化服务保障,让开州成为乡村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为全市乃至全国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开州方案”。
审核/刘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