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
开州区供销社:  双模式驱动 绘就产业共富与粮食增产新图景
城乡统筹发展网 11-19 12:42:15

开州区供销社临江龙桥社会化服务示范基地举办全市农机收割减损比赛

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近年来,开州区供销合作社立足区域发展痛点与资源禀赋,以机制创新为笔、以产业实践为纸,分别在中药材产业与水稻种植领域探索出“三位一体”农合联与“三方共耕”两种特色模式,一条链串联药农共富梦,一方田筑牢粮食安全线,为秦巴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书写了生动答卷。

中药材“三位一体”农合联:串起全链发展,绘就药香富民图景

面对中药材产业“小、散、弱”的发展困境,开州区供销合作社以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为核心,推动产业从“一根苗”到“一粒药”的全链条升级,让漫山药香真正转化为药农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农机在基地收割作业

组织筑基:聚沙成塔筑根基。为破解分散经营的短板,开州区供销合作社率先在组织体系上破局,将56家中药材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与加工企业紧密联结,组建起产业“联合舰队”。通过“统一生产服务、协调资源调配、协同市场开拓”的运行模式,搭配“农合联+村集体+药农”的联营机制,原本零散的资源被高效整合——关面乡泉秀村3000亩中药材基地实现集中托管,不仅让村集体年增收80万元,更让农户户均分红突破5000元,昔日“单打独斗”的药农,如今成了抱团发展的“共同体”。

与此同时,开州区供销合作社深知“道地”是中药材的生命线。联合西南大学、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科研力量,开展道地药材种质资源评价与栽培技术攻关,成功选育“渝桔梗1号”等优质新品种;在关面乡等核心产区推广GAP良好农业规范,建成500亩木香GAP示范基地,以“统一种源、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的标准,让基地产出的木香有效成分含量远超药典标准,成为云南白药、北京同仁堂等知名药企的直供基地,药材售价相应提升23%,道地药材的“含金量”实实在在看得见。

数字化浪潮下,传统药园也换上了“智慧新装”。基地里,土壤墒情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病虫害监测摄像头全天候“站岗”,数据实时传至专家工作站,为田间管理提供精准依据;药农手机里,“掌上木香”应用平台随时更新田间动态,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不再“靠经验、凭感觉”。从“靠天吃饭”到“靠数据说话”,智慧赋能让中药材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供销通络:畅通销路提价值。产销对接不畅、附加值低,曾是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开州区供销合作社着力打通“三位一体”供应链,让田间的“土疙瘩”真正变成增收的“金元宝”。

在产品流通环节,开州区供销合作社精心构建“1+3+N”大秦巴大三峡中药材交易集散市场体系,东里片区中药材集散中心率先落地,烘干设备、拣选生产线、冷链冷库一应俱全,为药材收储、初加工提供坚实保障;总投资约45亿元的重庆开州中药城加速推进,未来将成为集交易、检测、科研、物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辐射渝川陕鄂的区域性中药材集散中心蓝图正逐步变为现实。

市场话语权的争夺同样关键。供销社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与天致药业、康万佳药业等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创新推行“订单+保险”模式,2024年交易额突破1.5亿元,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药农的市场风险。依托开州木香产量占据全国60%的优势,在三峡药博会上重磅发布“木香价格指数”,让开州木香成为全国木香价格的“风向标”,牢牢掌握了市场定价的主动权。

业态融合则为产业增值开辟了新空间。借助“中国厨师之乡”的深厚底蕴,供销社培育“开州金厨”品牌,研发120余道药膳菜品,打造特色药膳美食街,药膳产业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让中药材走上百姓餐桌;深耕药旅融合,打造关面木香民宿、谭家黄连休闲园等文旅地标,开发“游药园、赏药花、品药蜜”的康养体验线路,让游客在山间寻药香、在田园享康养,让中药材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同步提升。

资金注能:活水润田促长效。农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开州区供销合作社多措并举注入“三位一体”资金链,为中药材产业引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政策护航构筑起风险“防护网”。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药材贷”“政策性保险+财政贴息”等20条扶持政策,为药农撑起“保护伞”。白桥镇上桥村村民张明忠便是政策的受益者,他通过“10亩草本药材全参保”政策,在药材受灾后及时获得2.4万元理赔,有效抵御了自然风险,让种植信心更足。

信用赋能打开了融资“方便门”。积极推动“政银企”深度合作,多家金融机构为中药材产业整体授信50亿元;借鉴“农合贷”成功经验,为产业链上的种植户、合作社、加工企业提供灵活便捷的信贷支持,累计撬动17.8亿元资金投入产业链,实现了财政资金1∶5的撬动效应,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杠杆作用。

多元投入则打造了发展“强引擎”。构建“财政撬动+债券支持+社会资本”的多元投入机制,建成百亿级项目库;设立风险补偿金、产业互助基金,为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全环节提供资金保障,有效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的投资热情,让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底气更足、后劲更强。

如今,开州区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60亿元,带动6.3万户药农增收,药农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关面乡泉秀村更实现“户均年收入超10万元”的目标。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林药间作”“药粮套种”的生态模式在雪宝山等地区推广,既守护了秦巴山区的绿水青山,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优势,真正实现了“药香漫野、富民强区”。

水稻“三方共耕”模式:激活撂荒良田,书写粮食增产答卷

随着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开州区临江镇龙桥村的土地撂荒问题日益凸显。开州区供销合作社直面难题,创新推出无地租“三方共耕”模式,结合“四良融合”与“多方协作”,让1000亩撂荒良田重焕生机,经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专家测产,基地平均亩产达799.7千克,最高亩产842.6千克,较传统种植亩均增产约300千克,交出了一份“水稻增产、农民增收、集体增利、企业增效”的优异答卷。

▲木香精选分装

三方联动:凝聚合力破难题。“三方共耕”的核心,在于明确农户、村集体、供销社三方的职责与利益,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龙桥村村民将1000亩稻田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告别“零散种植无收益”的困境;村集体则承担起集约土地、协调矛盾纠纷、争取政策支持、组织劳动力生产的职责,让土地资源实现高效整合;供销社则通过直属企业金丰农管家服务有限公司,提供“耕、种、防、烘、收、销”全环节托管服务,用专业力量破解“谁来种、怎么种”的难题。

在管理模式上,“大基地+小单元”的方式让田间管理更精细——以原村民小组为单元,每个单元选派懂粮油生产、有种植经验的农户担任“小社长”,负责田间水肥管理,既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又保障了田间管理的精准度。利益分配则兼顾各方:大春季以每亩450千克稻谷为基数,农户、村集体、供销社按每亩115千克、10千克、325千克获取收益;大春水稻超产部分,按3∶2:5的比例分红;小春季由区供销社自种自收。清晰的利益分配机制,让三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四良融合:科技赋能提产能。“良法配良田,良种靠良机”,开州区供销合作社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为抓手,为水稻高产筑起坚实支撑。 “良田”是高产的基础。1000亩示范田选址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排设施升级,实现“田成方、土成型、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2024年进一步推进“小田改大田”,将原本零散的“生土”培育为肥沃的“熟土”,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质的土壤环境。

“良种”是增产的关键。开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区农业农村委及市农科院专家,经反复筛选对比,最终确定“深两优粤禾丝苗”为示范田核心种植品种。该品种不仅产量高,还具备高抗倒、高耐密、强再生能力的优势,完美适配开州“中稻+再生稻”的种植模式,为增产埋下“伏笔”。

“良机”是效率的保障。从前端的机耕整地、工厂化育秧,到中端的北斗导航高速插秧机精量机插、无人机精准喷施农药,再到后端的联合收割机收割、烘干机烘干,水稻生产实现“从一粒种到一粒谷”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机械化不仅保证了栽插密度、管理精度与收割效率,更大幅降低了种植成本,让“科技种粮”不再遥远。

“良法”是提质的核心。围绕“降本、提质、增产”目标,基地系统集成6项核心新技术:适时精量播种把控育苗关键期,工厂化育秧保障秧苗质量,稳穴增苗规范机插提升成活率,绿色配方施肥实现养分精准供给,病虫害一喷多效减少农药使用,科学灌溉适配水稻生产周期——各项技术环环相扣,形成一套可操作、可复制的高产高效种植体系,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最大效益。

多方协作:筑牢保障强支撑。水稻高产不仅需要“种得好”,更需要“有保障”。开州区供销合作社联动各方力量,构建起全方位的保障体系,为“三方共耕”模式保驾护航。

农资质量是底线。供销社与四川台沃集团、山东金正大等知名农资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全面推广水稻专用种子、肥料、农药,如金丰公社的水稻“两拌三喷”肥药技术、四川台沃“中稻+再生稻”专用肥料,从源头保障农资质量,让种植户用得放心。

技术指导是关键。组建“市农科院+西南大学+区农委+供销社”的专家技术服务团队,市农科院和西南大学专家每月至少2次赴示范田现场指导,区农委技术员全程驻点跟踪,针对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提供一对一精准指导;同时通过“田间课堂”“线上培训”等方式,开展12场技术培训,覆盖500余人次,让种植户、供销社工作人员都能掌握科学种植技术,确保技术落地见效。

资源调度是支撑。依托“村村旺农服通”应用平台,搭建开州区农业社会化服务大联盟,整合全区112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554台(套)农机具、153名农机手,形成“一呼百应”的资源调度网络,确保基地在耕种收各个环节都能获得及时、高效的服务支持。

风险兜底是后盾。联合重庆农商行开州区分行创新推出专项金融产品“共耕贷”,解决种植过程中的资金难题;联合安诚保险公司为示范田投保水稻自然灾害保险(每亩最高可获赔1100元)及农机意外保险,全面覆盖自然风险与生产风险,让三方种植无忧。

订单保障是定心丸。与重庆粮食集团开州收储公司及开州本地粮油加工企业签订“保底收购+溢价分红”订单协议,明确稻谷收购价高于市场价0.1元/斤;若市场价格上涨,则按实际价格收购。“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闭环,为水稻销售提供了稳定渠道,让三方的收益有了实实在在的保障。

从中药材产业的“全链共富”到水稻种植的“三方共赢”,开州区供销合作社以创新为钥,解锁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不仅为区域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更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文/特约通讯员 马会强 龙桃 图/贺烨 审核/刘辉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