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在线
17颗“铆钉”扎根渝鄂群山 龙驹大队用荧光绿绘就平安底色
城乡统筹发展网 11-24 15:30:40

在重庆与湖北交界的连绵群山之间,一幅以山河为卷,坚守为笔的动人画卷正徐徐展开。651.4平方公里的重庆市万州区东南门户,1621公里道路如血脉蜿蜒,串联起7个乡镇、16万群众的生活脉搏。

这里,是万州区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龙驹大队的守护阵地。7名民警、10名辅警,这支平均年龄36岁的队伍,以山为邻、以路为伴,一抹流动的“荧光绿”,在渝鄂边界书写着最温情的守护承诺。

闻令而动风雪雨中的“坚守者”

今年1月8日,雨雪突袭渝鄂边界。S508省道龙白路高海拔路段,积雪覆盖,浓雾弥漫,车辆滞留。

“警官,龙白路全白了,我们都被困住了!”报警电话里的声音带着颤抖。

正在路上巡逻的值班民警冯奎、冉启胜立即掉转车头,紧急赶往现场。

“师傅,慢点踩油门!”“大家排好队,马上开始洒盐除冰!”冯奎的声音在风雪中沙哑却坚定。冉启胜单膝跪地,为滞留车辆安装防滑链,雪花在肩头堆积,呵出的白气在眉睫凝霜。

这一夜,风雪未停,警灯未熄。他们持续作战到天明,直到最后一辆车安全通过积雪路段。

这样的寒夜坚守,对龙驹大队而言早已是日常。辖区海拔超过1200米,秋冬季雨雪频发,夏季避暑游客扎堆,腊月返乡车流如织,交通形势复杂。大队依托数字警务室搭建起“即时响应+全域感知”应急机制,人防与技防无缝衔接,让警力闻令而动,筑牢省际通道的安全防线。

分类施策老小平安的“守护者”

“老哥,三轮车稳定性差,咱们年纪大了反应慢,万一出点事,怎么跟儿女交代?”龙驹镇川鄂街,头发花白的老民警韩荣隆,第五次敲开李大爷的家门。

李大爷经常用三轮车货斗接送孙女上下学,多次劝导未改。韩荣隆不急不躁,多次上门既谈法规又谈亲情。

这次韩荣隆特意联系上李大爷的子女共同劝说,还拿出手机播放警示教育视频。看着画面中触目惊心的事故场景,李大爷沉默良久,紧紧握住韩荣隆的手:“你说得对,我不能拿孩子的安全开玩笑。”

大队辖区农村地区广阔,二三轮车是群众主要出行工具。针对老年人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大队率先推出重点车型、重点驾驶人“红黄绿”赋色管理机制,精准宣传、分类管理,把安全意识送到群众心里头。

守护“夕阳”,更要托起“朝阳”。辖区22所学校、近8000名学生的上下学安全,是大队最牵挂的事。农村学生上学路远,冬季昼短夜长,大队为孩子们发放并粘贴书包反光贴。寒来暑往,学校门口的“护学岗”从不缺席。“不管刮风下雨,警察叔叔都在校门口守着,我们特别放心。”一位家长拍摄的雨中护学视频在社交平台走红,收获无数点赞。

主动防控道路安全的“护航者”

今年8月15日,万州遭遇强降雨。龙驹镇太吉村漫水桥旁,河水暴涨。可仍有村民抱着侥幸心理,试图驾车强渡。

“快停车,危险!”民警陈思吉迅速冲向桥头,放下活动栏杆截停车辆。

“我有急事要办,这点水不算啥!”驾驶人王师傅急得直跺脚。

“水位还在涨,桥面湿滑,再急也不能拿生命冒险。”刚参加交警工作不久的陈思吉语气坚定,死死守住栏杆。

这是大队推行的“一杆一牌一锁”隐患防控模式:在辖区30处漫水桥均设置活动栏杆和警示牌,遇险情立即封闭并安排专人值守。当天,他们已成功劝阻5辆试图强渡的车辆。

不仅仅是漫水桥,辖区国省县乡道路1621公里,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千家万户,部分路段临崖临坎、坡陡弯急,安全隐患突出。

“每一处隐患都不能放过。”这是大队全体民警辅警的共识。除了日常巡逻、排查,他们更是隐患治理的“策动者”,将排查出的危险点段详细记录、建立台账,积极对接相关职能部门,推动安装防护栏、防护柱等工程性治理措施落地。国省县道治理隐患187处,乡村道路治理隐患213处,辖区交通事故率逐年下降,将平安铺到了群众家门口。

警营如家忠诚担当的“践行者”

今年六一儿童节,龙驹大队院子里一片欢声笑语。大队特意邀请民警辅警家属进队部团聚,让平日里难得相聚的家庭,共度温馨时光。

“爸爸,这个奖状是你的吗?”民警吴成虎3岁的孩子指着荣誉室里的奖牌,好奇地问。这里,“一等公巡队”“集体三等功”等牌匾熠熠生辉,每一块都见证着这支队伍的忠诚与担当。

“以前总怪他节假日不回家,今天看到这么多奖状,听到老乡们都在夸他们,我终于明白了,他的守候是为了更多人的团圆。”副大队长文悦屹的妻子在活动中动情地说。

这份理解与支持,成了队员们最坚实的后盾。

大队实行“驻队”模式,民警辅警常年工作生活在山区。为凝聚战斗力,大队坚持党建引领,遇到急难险重任务,领导干部总是冲锋在前。同时注重人文关怀,每逢节日邀请家属团聚,让严肃的警营充满了家的温馨。

个人荣誉榜上,三年来荣获“优秀公务员”6人次、“优秀共产党员”3人次、“个人嘉奖”12人次,印证着每一位成员的默默付出。

“选择了当交警,就是选择了责任与坚守。”大队长段天宇的话语朴实而有力。17个人,如同17颗铆钉,牢牢钉在渝鄂交界的交通要道上,让这抹流动的“荧光绿”,成为边界线上最温暖、最坚定的守护。(/余安 图/万州区公安局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