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要闻
“沉睡电站”到“创业硅谷”:鲁渝协作让青龙镇一键满血复活
城乡统筹发展网 11-25 13:25:29

青龙镇创业园

【摘要】近来,山东省协作重庆干部管理组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奉节县青龙镇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为支点,通过资金注入、资源链接、机制创新,推动蚕桑、中药材、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构建起“协作赋能—产业集聚—多方共赢”的乡村创业生态,将青龙镇闲置厂区打造成为“全国乡村创业新地标”。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280万元;引入龙头企业带动500余户增收、吸纳200余人就业。以“诗城丝绸”等品牌和“鲁渝快运”专线拓展市场,为镇域经济与乡村振兴提供示范。

案例背景

奉节县青龙镇位于三峡库区腹地,山地资源丰富,具备蚕桑、中药材等产业基础,但长期受制于产业链短、设施旧、市场弱与资源闲置等问题,部分公共资产如小型电站利用率低,集体经济薄弱,农户增收渠道单一,青年外流明显。近年来,山东协作重庆工作组进驻对接,把返乡创业作为切入口,导入协作资金与社会资本,盘活闲置资产,规划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补齐冷链、仓储与加工配套,联通物流与市场。通过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推动要素向园区集聚,为青龙镇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吸纳本地就业创造条件,开启从资源“沉睡”到产业“苏醒”的转变。


▲以前废弃的工厂


▲如今的创业园

做法成效

(一)注入协作动能,唤醒“沉睡”资源。始终将盘活闲置资源作为激活乡村发展的重要抓手,聚焦青龙镇柑坪社区原旭日电站这一“沉睡”的地域记忆载体,精准施策。

一是发现空间新价值。针对电站迁建后闲置三十年、残垣断壁与集镇发展脱节问题,联合奉节县相关部门开展实地调研,明确“以协作资金撬动闲置资源活化”思路,将其纳入鲁渝协作重点帮扶项目库。

二是统筹资金强保障。协调鲁渝协作资金与中央衔接资金共1620万元,专项用于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在保留65米高冷却塔等历史标志建筑的基础上推进标准化改造。

三是精准建设提效能。推动建成4期共61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同步配套电力、排污等基础设施,实现“修旧如旧”与“功能升级”有机统一,让“老旧厂区”跃升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集聚本地特色产业的“创业新高地”。

(二)创新协作机制,推行“六共”模式。精心指导青龙镇创新“六共”协作模式,推动11个村社区与园区形成发展共同体,实现“小园区”联动“大乡村”。

一是搭建利益联结平台。围绕提升园区运营效能、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壮大村集体经济等目标,推动建立“组织共建、决策共商、资源共享、资金共筹、村居共股、成果共享”机制,引导11个村社区以土地、资源等入股,让村集体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二是强化协作实体支撑。成立重庆夔龙集创实业有限公司(镇级集体经济平台)参与园区运营,专职负责园区招商、管理与服务,仅2024年就带动青龙镇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280万元,村均收入近30万元,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三是链接企业带农增收。牵线引入重庆百味草中药材有限公司,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前胡种植2000余亩,通过统一供种、技术指导、保价收购,带动500余农户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园区4家企业吸纳周边群众200余人就业,其中脱贫户55人,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实现企业盈利、农户增收、村集体壮大的多方共赢。

(三)延伸协作链条,全链赋能跃升。发挥东部资源优势,推动青龙镇特色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一是强化龙头引领。依托奉节县10万亩桑田资源,以2.3万亩核心区为试点,成功引进全国蚕丝行业龙头企业——浙江钱皇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年产100万条蚕丝被生产线,预计年产值约2.5亿元。同时,支持园区内重庆百味草中药材有限公司等企业扎根发展,为后续产业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塑造特色IP。立足奉节“诗城”文化底蕴,推动蚕桑产业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联合浙江钱皇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诗城+丝绸”文化IP,培育“夔绣”特色品牌。通过举办产业博览会、文创发布会等活动,增强产业文化附加值,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助力构建数字化、生态化、文化型现代蚕桑产业集群。

三是深化全链加工。聚焦精深加工,支持重庆百味草中药材有限公司研发前胡饮片等产品,依托线上电商和线下商超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超30%。配套建设1500立方米冷库和中药材仓储中心,打通“种植—加工—仓储—销售”全环节,推动产业由原料供应向产品输出和品牌塑造转型,企业年产值已突破2000万元。

(四)优化服务机制,破解发展瓶颈。以“店小二”式服务破解企业发展瓶颈,推动构建“全周期、精准化”协作服务体系。

一是“一站式”保障降成本。投入鲁渝协作资金建设三期定制化厂房,根据企业需求精准设计车间层高、承重及电力配置,实现“竣工即投产”,为企业节约装修改造费用超100万元;同步解决仓储瓶颈、污水处理、电网增容等问题,筑牢产业发展基础。

二是“一对一”赋能解难题。建立健全“一企一策”帮扶机制,组建企业服务专班,通过开辟绿色审批通道、集中保障用地、设立产业基金、提供人才住房补贴和优先配置能耗指标等措施,精准破解企业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等难题,实现“事不过夜”高效服务。

三是“一条链”衔接拓空间。借助重庆东西部协作产业推介会、长三角民企洽谈会等平台,组织园区企业“走出去”对接东部市场,推动产品进入东部商超、电商渠道,实现市场开拓新突破。

经验启示

(一)坚持精准赋能,以资源盘活与要素整合激发内生动力。聚焦青龙镇“闲置资源多、产业基础弱”的核心痛点,盘活闲置电站,建成标准化厂房,让“沉睡资源”转化为“创业载体”。要立足地方实际,深入调研挖掘潜力资源,以外部协作动能精准对接内部发展需求,通过资金、设施、土地等要素的系统性整合与升级,将资源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有效唤醒乡村沉睡资产,为培育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利益联结,以机制构建与多方共赢凝聚发展合力。“六共”模式通过利益联结让11个村社与园区形成共同体,镇级集体经济平台创实业有限公司高效运营,构建“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机制,激发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乡村振兴要突破单一主体、零散发展的旧模式,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建立权责清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使各方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从而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聚焦全链升级,以产业融合与品牌塑造提升综合效益。引入蚕丝生产线,融合“诗城” 文化培育“夔绣”,建设冷库打通中药材全链条,东西部资源融合,推动产业从“原料供应”向“品牌输出”转型,为特色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路径。乡村产业振兴要摒弃“原字号”思维,强化产业链思维,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要依托资源优势引进和培育龙头,做强精深加工;另一方面要深度挖掘地方文化内涵,赋能品牌建设,同时补齐仓储物流等关键短板,全面提升产业的附加值、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的统一。

文/图 乔伟 朱召阳 康世杰 审核/刘辉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