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重庆,阳光裹着微凉的风掠过冶金路。11月24日上午,重庆市公安局九龙坡区分局石坪桥派出所民警李翔和辅警张燕正驾驶警车沿街巡逻,突然的一幕让李翔心里一紧——前方马路中央,一个穿棉服的小身影正摇摇晃晃在车道上徘徊!“那边有娃!”李翔一脚踩下刹车,透过挡风玻璃,他们看见:一名2岁左右的小男孩涨红着脸,一边抹眼泪一边迈着小短腿,全然不顾双向车道上疾驰的车辆。
民警及时拦停行车,将在车流中穿行的孩子救回
“快!用警车隔开!”李翔迅速打起转向灯,将警车挡在小男孩身前,形成一道临时屏障。与此同时,辅警张燕推开车门冲了出去——她猫着腰,目光紧锁孩子,在车辆避让的间隙里一个箭步上前,将孩子稳稳护在怀里,迅速带至安全地带。从发现险情到孩子脱离车流,全程仅10秒。“哇——”脱离危险的瞬间,孩子因惊吓爆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声,小拳头攥得死紧,鼻涕眼泪糊了满脸。李翔立刻解下警服外套,轻轻盖在孩子身上:“宝宝不怕,警察叔叔阿姨在。”张燕则从裤兜摸出巡逻时常备的“哄娃神器”——一颗水果糖,剥掉糖纸塞进孩子手心:“甜滋滋的,吃完就不害怕啦。”
两人抱着仍在抽噎的孩子回到派出所时,所里的民警辅警已经准备好迎接这个小客人。有的端来温好的牛奶,有的翻出抽屉里的小饼干:“我家娃也爱吃这个,试试?”孩子缩在民警怀里,小脑袋还在发抖。民警蹲下来与他平视,用最软的语气问:“宝宝叫什么名字呀?妈妈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辅警张燕将孩子抱回派出所照料并帮忙寻找家人
可由于孩子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加上与家长分离一时紧张,无法提供有效的家庭信息。安抚好孩子,民警立即启动寻亲程序,通过沿线监控寻找和系统比对,很快联系到孩子的家长唐女士,半小时后,唐女士脚步匆忙地赶到派出所,一眼就望见了坐在儿童椅上啃饼干的小身影。唐女士蹲下身来,把脸埋在孩子颈窝,“可把妈妈吓坏了,都不知道去哪里找你了……”李翔递上一杯温水:“您别急,我们全程看着他呢。”张燕补充道:“孩子特别乖,吃了饼干还帮我们擦桌子。”唐女士抬头,眼里的感激几乎要溢出来:“谢谢,谢谢你们……不然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跟唐女士一同到来的还有孩子的双胞胎兄弟,原来,在三人外出时,母亲一人照顾两个活泼好动的小朋友,稍一闪神,便和孩子失散。
半小时后,孩子母亲到所将孩子接回
从10秒车流拦截到半小时寻回母亲,这场“温情接力”里,既有民警辅警的果敢与温柔,也有智慧警务的支撑——比对系统、移动警务终端、实时监控联动,让“大海捞针”变成“精准定位”。“以前找走失儿童,全靠腿跑、嘴问;现在科技让我们更快,但有些东西永远变不了——比如孩子扑进妈妈怀里时带着哭腔的‘妈妈’,比如家长攥着我们手说‘谢谢’时眼里的光。”石坪桥派出所所长赖世继说:“哄哭娃、查监控、联系家属……我们基层派出所每天做的,不过是一件件小事,可正是这些小事,串起了群众对我们人民警察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