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的芍药花开正艳,璧山的樱桃红满枝头,南川的古树茶舒展新叶,田间的农人忙于播下希望的种子……暮春四月的巴山渝水,草长莺飞、万物竞发,宛如现代版“桃花源”。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强调,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要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4月28日,市委书记袁家军在聚力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现场会上强调,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奋力开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新局面。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城乡共融的和美乡村,正在成为一座城市生活与梦想的载体,托起无数的美好诗意和发展愿景。

▲丰都县江池镇横梁村,风塔高耸、桨叶旋转,为村里新添了一道风景线。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和美乡村,长啥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
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重庆,立足“大城市带大农村”市情,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新时代巴渝和美乡村初显容貌。
环境更美丽。乡村游、周边游持续走热,走进乡野的游客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乡村变美了。
在铜梁龙湖村,每年春天漫山桃花与湖光山色相映成景,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打卡点”。当地通过举办桃花节等文旅活动,年接待游客达30万余人次。
美丽背后彰显硬功夫。以人居环境整治刷新乡村“颜值”,以大美乡村建设展开时代画卷,重庆已累计建成巴渝和美乡村达标村3486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7.8%,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100%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75%,农村人居环境综合评分连续2年排全国前十、中西部第一。
产业更兴旺。乡村美起来,村民更要富起来。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在端牢粮食“饭碗”的同时,重庆依山就势发展特色产业,巴渝特色名优“土特产”培育提速,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向百亿级产业集群加速迈进,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等特色农产品“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走进潼南乡间,房前屋后到处可见绿油油的柠檬树。而一颗小柠檬,从果皮、果肉到果核都在这里实现了100%加工利用,附加值提升了10倍以上。生态环境好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美丽经济”在这里变得具象化。
治理更高效。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考验着各地的治理效能。
以乡村治理为牵引,重庆紧扣“把农民组织起来”这个关键,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之路。
眼下,点开手机里的“小院家”小程序,找活干、帮我卖、要培训等功能轻触即达,“随手拍”可上传垃圾治理和设施维修等信息,积累积分还可以兑换礼品……以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用智治普惠民生福祉,重庆有力促进户户文明、村村和美。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桃花源。一个让原乡人更愿意留下,异乡人更愿意前来的乡村,才是我们共同向往的巴渝和美乡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建设和美乡村,重庆有自己的节奏和目标——到2025年,巴渝和美乡村达标覆盖率超过60%,以点带面推动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走深走实。到2027年,达标覆盖率达到100%。到2035年,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进一步提档升级,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系列目标任务背后,乡村发展也将迎来新机遇。
比如乡村成为文旅新风口。乡村美了,游客就来了。近年来,“奔县游”“Country Walk(乡村漫步)”成为新的文旅增长点,村咖、民宿、研学体验等新业态、新场景快速成长。特别是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等机遇加持下,巴渝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正当其时、恰逢其势。
比如特色产业发展迎来转型升级新机遇。受制于重庆大江大山的自然条件,过去不少优质特色农产品往往“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重庆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接二连三”加快发展,持续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集群体系,越来越多的“土特产”成为具有高附加值和突出影响力的“重庆宝贝”“巴味渝珍”。
比如“沉睡”的乡村资源正在被唤醒。破旧厂房变身乡创空间,废弃学校化身乡村民宿,闲置土地成为创意农庄……闲置资产的盘活利用不仅成为强村增收的重要途径,更为乡村引来资金和人才,不断激发出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让沉寂许久的乡村再次生机勃发。
值得注意的是,乡村之美不仅美在“颜值”,更美在内涵。和美乡村建设既要警惕落入形式主义窠臼,让乡村建设沦为徒有其表的面子工程或“千村一面”的盲目跟风,也要转变一味“输血”的工作方法,充分调动农民主体性,持续提升乡村经济建设“硬家底”和文化振兴“软实力”。
让广袤乡村美起来、富起来、活起来,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巴渝和美乡村蓝图既绘,未来可期。
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今年年初,重庆“新春第一会”明确提出建设“六区一高地”,“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正是重要任务之一。打造更多具有“国际范、巴渝风、山城韵、乡愁味”的巴渝和美乡村,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重庆正徐徐落笔。
有“面子”也要有“里子”,和美乡村有颜更有料。建设巴渝和美乡村归根结底是事关百姓福祉的民生工程,重庆将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并从自身实际与特点出发,全力打造新时代“巴渝粮仓”,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着重解决农民“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动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由表及里、扩面提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近年来,我市粮食产量突破220亿斤,实现17连增。重庆接下来将聚焦稳面积、增产量目标任务,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融合,探索“吨粮田”技术模式,在全市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将“饭碗”端稳、端好。
口袋更鼓,底气更足。近年来,奉节便抓住脐橙这一“致富果”,聚焦脐橙种植、贮藏、保鲜、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同时以“诗橙奉节”文化品牌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实现“一棵树致富30万人”,书写了“橙”风破浪、点绿成金的生动故事。
“长期”之功也离不开着眼“短期”,要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改革不停顿,发展不止步。着眼未来,重庆要加快建设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就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数智赋能为牵引,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提升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贯通联动改革效能,着力打造一批“西部领先、全国进位、重庆辨识度”的“三农”改革发展标志性成果。
“产业大脑+未来农场”,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躺在沙发上就能对果园中脆李生长情况“了如指掌”,依靠智能识别系统就能为果树病虫害“把脉问诊”,动动手指就能在线上对接销售信息……巫山依山就势发展特色产业,并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推动管理方式全新变革,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生动案例。
统筹“硬件”和“软件”,“农”墨重彩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一方面,重庆当以迭代实施“四千行动”为抓手,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硬实力”;另一方面,也要层层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促进乡风文明,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在铜梁,当地创新探索“铜心小院”微网格治理,通过“小院议事会”充分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同时将党组织的“桩”扎进院落里、扎到村民身边,实现邻里关系更和睦、村居环境更宜人、文化生活更精彩。
城乡共融,向美而行。让大城市装得下理想,让大农村托得起希望,一幅和美乡村的壮美画卷,正在细细描绘出千千万万巴渝儿女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