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
建在产业上的高校——巴南推动校地企协同共促人才成果转化
城乡统筹发展网 04-30 19:21:48

近日,2025年度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揭晓,重庆理工大学报送的《“三链聚合”模式助力纳米时栅专利技术产业化》上榜,成为今年全国首批20个具有示范价值的典型案例之一,也是重庆市唯一入选项目。

据悉,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构建了“专利创新链、制度保障链、转化服务链”深度融合的“三链聚合”模式,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创新采用“工程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院+高科技公司”三位一体组织架构,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率先搭建“赋权激励+单列管理”的制度模式,激活高校科研团队成果转化内生动力;通过创建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发展公司、培养专业化转化服务队伍的举措,持续赋能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三链聚合”模式,学校专利转化合同金额连续多年位列全国高校50强,成为重庆市首个单项目转化金额破亿元的高校。

▲重庆理工大学创新细胞治疗师生团队在药物分析实验室开展“甜味+”特色食品研发工作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重庆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田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重庆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一直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学科特色与地方发展需求,形成了系统化、多维度的教育实践体系。近年来更是加强校地企联合,将人才、技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我市重点支柱产业中去,真正做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今年3月,重庆美莱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联合重庆理工大学,依托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李根主导的科研团队,在前期已研发的样机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动物脑电波监测的技术特点,进行了侧重性的修改。最终,经过三个多月,11次的调试,成功适配便携式脑电波监测设备样机,并在实验动物上试用成功,其监测结果,完全满足相关要求,准确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其实,这早已不是重庆美莱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与重庆理工大学的第一次合作。2023年,重庆美莱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与重庆理工大学就联合建立了生物医药产教融合研究中心。

巴南区科技局副局长徐述介绍,作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排头兵”,全区正在加大推进校地企协同共促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转化改革工作,为有效解决技术创新资源分散、学科交叉不足、协同创新机制不够紧密等问题,巴南区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建立“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的双轨制人才培养体系,选聘高校专家教授和企业技术负责人担任产业教授,并开展产业人才“订单”培养、“定向”推送,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工位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像在企业内设有专门的理论课程教室,以及实验室,在巴南区并非个案,学生可以在教室内上完理论课后,立即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训操作。同时,企业技术专家到大学兼职产业教授,将生产一线带到教学课堂,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享实验数据,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重庆理工大学教师在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讲授汽车构造原理 重庆理工大学供图

2019年,巴南区、重庆理工大学为深化校地合作,联合印发了《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方案》,并构建了高规格的区校对接机制,以确保生态圈高效推进。通过五年共建,生态圈在科创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主体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环生态圈的建设工作中,重庆理工大学构建了“政府引导+平台支撑+市场化运作”的生态圈共建模式,形成了“技术创新+转化孵化+产业落地”的完整创新体系,近年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797项,转化金额7.6亿元。

盘活1.6万方的闲置资产建设的巴南先进技术创新中心,累计孵化企业154家,入库科技型企业9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累计实现产值2.66亿元,税收831万元,促进就业400余人,产生各类知识产权260项。

“接下来,重庆理工大学将围绕生态圈建设,结合巴南“一区五城”“1246”现代制造业集群发展和重庆理工大学理工类样板高校打造,服务好‘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和‘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田波说。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