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文苑
成渝科技“雏鹰”研学心得⑨|胡尹鸿:我见证了国家肌体的三重血脉——健康、文化、安全
城乡统筹发展网 07-12 17:56:16

编者按 第五届成渝双城青少年科技雏鹰研学营7月8日正式起航,7月11日,是研学的第四天,营员们来到了重庆。几天来,营员们用不同视角记录下他们的研学心得。重庆在营员们眼中是什么样?有哪些心得体会?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7月11日,来到重庆,我从全自动药瓶到水下碑林,再到核武摇篮,一天之内,我见证了国家肌体的三重血脉——健康、文化、安全。它们共同告诉我:强大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每一道工序、每一块石鱼、每一声凿壁的回响。唯有将个人理想嵌入民族河床,生命才获得最深的澎湃。

上午,我们走进太极集团涪陵制药厂。全自动流水线在玻璃幕墙后静默运转,只有巡检员偶尔穿梭。藿香正气液的诞生需历经:洗瓶→烘瓶→消毒→注药→加盖→外洗→二次烘干→分装,十余道工序环环相扣,如一首严谨的工业诗。我触摸尚未贴签的瓶身,仿佛触到科技与健康的脉搏。

午后,我们潜入长江之底的“白鹤梁”。无压容器像一枚透明琥珀,将千年题刻封存于水幕之中。梭形外壁与走廊之间注满江水,既挡压强,又让石鱼纹理纤毫毕现。脚下是历史,头顶是波光,我第一次感到时间可以被如此温柔地托举。

傍晚,我们抵达816工程。山腹深处,18 个巨型洞室与 130 余条通道如迷宫展开;锅底状反应堆基座静默伫立,仿佛仍在守护当年的火种。这里曾响彻铁锤与信念的回声,科学家与军人用最原始的工具,凿出了 20 余公里的地下长城,也托举起了代号 596 的惊雷。那一刻,我懂得:所谓“三线精神”,是把个人姓名熔进集体史诗,把“我”写成“我们”。

文/成都市泡桐树小学 胡尹鸿 审核/刘辉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