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晚上,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三下乡”团队“八百标兵奔酉阳”在重庆市酉阳县麻旺镇光明村持续深化实践活动,将专业所学融入乡村治理,在村委会办公室精心组织,联合其他学校,共同开展了一场模拟法庭,并与光明村乡村振兴专干张海华老师展开了一场关于乡村变迁、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的深度对话。
在模拟法庭环节,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特长,选取贴近生活的典型案例进行情景再现。同学们分别扮演审判员、书记员、原告、被告及代理人等角色,严谨演绎了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诉讼程序。通过这种直观、生动的形式,向在场村民普及了诉讼流程及常见法律风险防范知识。这场别开生面的“小课堂”,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实践场景,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法治观念。
模拟法庭现场照片
模拟法庭结束后,团队与光明村乡村振兴专干张海华老师进行了深入座谈。张老师深情回顾了扎根光明村的奋斗历程。“刚来时,村里还是泥巴路,”她坦言,初来乍到的自己曾被质疑“不够接地气”、“吃不了苦”。年轻的她选择用行动回应,每晚坚持复盘工作,将融入村民、服务村民的宏大目标拆解为一个个具体问题,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见招拆招”。张老师如数家珍般讲述了光明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巨大变化,言语中充满自豪,也饱含对这片土地和乡亲的深情。
张海华(中)开展座谈会现场照片
针对团队关心的土家族非遗文化传承难题,张老师分享了她的独到见解。她认为,传承断层的背后,是“被看见”的困境。“文化是需要被包装的,才能有机会被看见、被传承,”她强调,非遗不能仅停留在保护层面,更需要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新表达与传播。同时,她深刻指出,“乡村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才”。张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寄语青年学子:走入社会“不要害羞”,要勇于“抓住机遇”,找准自身专业与乡村需求的结合点,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如何找准自己的着力点?”她鼓励同学们深入基层,在实践中发现真问题,贡献真智慧,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生力量。
座谈会现场会议照片
此次模拟法庭普法与乡村振兴专干访谈活动,是大学生三下乡团队深化校地合作、践行“知行合一”理念的生动体现。通过模拟法庭,同学们不仅检验了专业知识,更提升了运用法律服务基层的能力。而张海华老师饱含深情的分享与极具洞见的思考,为团队成员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课”与“国情课”。她扎根基层的奋斗故事、对文化传承的创新理念以及对青年成长的殷切期望,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投身乡村建设、勇担时代使命的热情与决心。期望通过此类活动,为乡村送去法治阳光,也呼吁更多青年才俊关注乡村、扎根乡村,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的壮阔实践,共同书写乡村发展的新篇章。(通讯员:陈祺浩、乔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