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会议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截至2024年,中国拥有694座城市,9.4亿城镇人口。城市发展与改革,关乎国家全局,关乎黎民苍生。
上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还是在2015年12月。在这个时间节点,从中央层面全面系统深入部署城市发展,意义重大。
这次会议传递出什么信号?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人们心目中的好城市,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渝中区虎头岩公园,山城绿道上游人如织。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01
好城市要善于“治理”:在“舍”与“得”之间找到平衡。
本次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对于城市工作,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
这表明,中国城市发展理念发生深刻变化,不再热衷于“摊大饼”,而是迈入了“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特色发展”“精耕细作”的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城市越来越美,居民越来越富,城市风貌大为改善。
也要看到,在大拆大建过程中,有些城市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片面追求所谓“现代化水平”,缺乏科学规划和长远考虑,急功近利,破坏了环境,损毁了文脉,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在“得”与“失”之间失去了平衡,在“舍”与“得”之间迷失了方向。
充分读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好城善治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让城市规划更科学。城市规划,“民生”二字是关键。有些城市,由于规划缺乏前瞻性,功能布局不合理,交通拥堵成为常态,极大降低了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这次会议明确提出,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都给城市规划指明了方向。
让经济发展更绿色。本次会议明确提出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根据去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到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如果个别城市还继续“抱残守缺”,必然错失良机。
让公共资源更均衡。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因此,城市要加大对公共资源的投入,优化公共资源的分配。
特别是要提高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让居民在不同区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减少因公共资源不均衡而导致的人口集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让市民真正感受到公平带来的获得感。
让城市底色更丰富。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好城市是建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
因此,城市需要丰富多元的底色,需要更多的“烟火气”“松弛感”,要打造更多的新消费场景,彰显城市魅力,让人记得住、留得下、留得久。
好城市都能善管善治,扬长避短,逐渐形成自己的口碑,产生“城格”魅力,就像志趣相投的老友,总是让人安心又舒适。
▲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趁着晴好天气,市民游客纷纷上街享受阳光。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02
好城市要乐于“倾听”:对人民的诉求都有回响。
本次会议提出,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解决民众急难愁盼问题。这传递出创新城市治理,“倾听”人民呼声,解决急难愁盼,人民城市人民治的鲜明信号。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容器,也是千万生活的交响。我们谈论好城市,往往聚焦于摩天大楼的高度,却容易忽略更本质的维度:这座城市是否懂得“倾听”。
好城市就像一个耐心的倾听者,总能在与市民的对话中不断生长,听民声,切民意,快速回应社会关切。
打捞沉没声音。“会倾听”的城市,懂得俯下身来,捕捉那些细微却真实的民生诉求。比如,重庆民心佳园夜市,让流动商贩找到了“生活”;成都出台《街头艺人管理办法》,守护了城市“有趣的灵魂”。城市并未追求“绝对整洁”而扼杀烟火气息,而是让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的人都能找到归属感,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这些个体的声音或许微弱,但汇聚起来就是城市的心跳。当城市管理者愿意放下架子,以“服务者”的姿态倾听摊贩的经营困境、老人的出行难题、年轻人的创业需求,这种“倾听”会让城市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规划图纸,而是“自下而上”生长出的温暖家园。
包容多元诉求。“会倾听”的城市,不会用单一标准切割生活,而是在多元诉求中寻找平衡点。重庆邢家桥社区,老旧小区改造情况十分复杂,1422户居民,社区党委书记谢兰挨家登门拜访,广泛听取各种诉求,硬是把这个社区“火药桶”变成了改造工作的“助推器”。
城市就像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不同群体有不同的诉求,这很正常,即便是批评的声音,只要及时回应,态度真诚,依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种包容不是妥协,而是城市治理能力的体现。
呼应时代心声。“会倾听”的城市,不仅关注当下的民生琐事,更能敏锐捕捉时代发展的深层需求,让城市发展始终有清晰的目标。特别是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仍以重庆为例,目前正全力把数字重庆建设作为超大城市治理探索的关键变量,加快推动各领域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建设智慧之城。未来,城市“倾听”的渠道更为智能和便捷,老百姓的民情民意更能快速精准地传递。
“会倾听”的城市,总能在时代浪潮中把握人心所向,让发展目标与民众期待同频,让城市避免陷入“为发展而发展”的迷茫,始终朝着“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初心前行。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个体的声音被尊重,多元的诉求被包容,时代的心声被呼应,城市便不再是冰冷的空间符号,而是一个能承载喜怒哀乐、让人与城相互成就的生活家园。这样的城市,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好城市”。
▲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工作人员在后台运维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03
好城市要善于“留白”:为子孙负责,不透支明天。
本次会议还提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说白了,就是要大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如果说经济发展决定着城市的“体型”,文化软实力则是城市的“气质”。作为管理者,城市“硬件”建设要善于给软实力“让步”“留白”。
我们常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好城市的魅力还在于“为未来留有余地”,在发展中懂得适当停顿与思考。好城市一定是可持续发展的,有些时候,我们不是跑得太慢,而是太快了。
“留白”是生态的守护。曾经,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城市过度开发,填湖造地、砍伐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意识到生态“留白”的重要性。
在重庆,今年将建成上百个口袋公园,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市民打造了更多亲近自然的空间,“小口袋”兜着老百姓的“大幸福”。
“留白”是文化的传承。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这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建设中,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现代化而忽视了文化的传承。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城市需要通过“留白”,为文化传承留出空间,让城市的历史记忆得以延续,让市民对城市有更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留白”是发展的弹性。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城市发展也需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来应对各种变化。一些大城市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仍为重大项目和新兴产业“留白”。此外,城市还应规划“战略留白”用地,为应对突发事件、技术变革等预留空间。
这种发展的“留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让城市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能够灵活调整,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好城善治,让城市拔节生长,让人民幸福安康。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必将推动城市治理重心下移,资源配置下沉,政策红利触手可及。当治理精度与居民需求同频共振,当城市与市民双向奔赴,相信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都能够在细微处触摸到这种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