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鲁渝两地科技部门以“点线面体”四维联动模式,全方位深化科技协作,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多方共赢,迈出了打造鲁渝协作“升级版”的坚实步伐,为重庆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共同书写鲁渝协作崭新篇章。
项目为“点”:1.2亿资金撬动280余项合作
稳定的经费保障与持续的项目支持,是鲁渝科技协作的坚实基础。自2019年起,鲁渝两地科技部门达成共识,每年分别出资1000万元,共同实施鲁渝科技协作计划项目。项目围绕重庆农业产业、医疗卫生、生态环境、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技术需求,组织两地高校、企业、科研团队开展联合攻关。
六年来,两地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超过1.2亿元,组织实施项目280余项,成功引进山东适用技术120余项,推动200余项科技成果在渝落地转化,还进一步拓展了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科技协作。
人才为“线”:鲁渝协作培训科技人才2206人次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两地始终秉持“观念互动、思路互通、技术互学”的原则,持续深化人才交流与培养,着力打造“留得住、用得上、带不走”的基层科技人才队伍。
山东省每年从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选派优秀科技特派员,赴重庆开展“组团服务”“组团转化”“组团培训”和“组团双创”,同时精准对接重庆脐橙加工、肉牛养殖、老鹰茶等特色产业需求,累计投入经费170余万元,组织专家团队70余人次开展专项智力服务。不仅优化了生产流程、降低了成本,更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六年来,鲁渝协作面向重庆基层科技管理干部、乡土科技人才和致富带头人等重点群体,深入一线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已累计举办培训班17期,培训2206人次,推动科技人才“遍地开花”。
机构为“面”:40余个平台搭建合作桥梁
整合两地科研力量,是拓展科技协作“覆盖面”的关键。鲁渝两地科技管理部门建立常态化共商机制,每年开展互访对接、召开联席会议,明确协作方向与重点任务;同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深度联动,形成“交叉协作、全域覆盖”的合作网络。
截至目前,山东在重庆已建设专家大院、科技小院、博士工作站及示范基地40余个。山东与重庆共有8所高校开展紧密合作,其中长江师范学院与山东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397人,共同开展科研项目10项,实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
平台为“体”:高能级载体带动产业升级
建设一个平台,带动一域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两地科技部门始终秉持“搭平台、破瓶颈、育产业”的工作思路,持续强化平台建设,以鲁渝科技协作“体”的扩容提质,有效提升重庆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助力重庆打造高水平产业集群。
针对重庆高山蔬菜产业根肿病防治难、品种单一等问题,两地共建重庆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筛选出“CR鲁渝10”“CR鲁渝32”大白菜和“CR圣萝”萝卜三个高抗根肿病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武隆高山设施番茄项目创新推行“五统一分”订单模式,亩产值突破10.3万元,核心区年产值突破1亿元。此外,“鲁中大姜”在渝推广10万余亩,带动农户亩均增收约1万元;鲁渝中医药康养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山东成果转化基地等平台相继落地,推动中医药、生猪养殖、农林废弃物利用等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了“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文字/王娅萍 审核/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