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重庆市江津区公安局四屏派出所的报警电话突然急促响起——一名群众带着哭腔求助,家中8岁的聋哑儿童丁某(化名)当日外出后失联,全家搜寻数小时仍毫无头绪。彼时夜色已渐渐沉下,户外气温悄然骤降,孩子无法通过语言沟通,既没法主动求助,也难以及时感知外界提醒,每多耽搁一分钟,安全风险便会多增一分。警情即命令,四屏派出所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深夜救援随即展开。
线上联动:一分钟也不耽误,织密“爱心寻人网”
接到报警后,民警第一时间与家属深度沟通,快速获取孩子的清晰照片、体貌特征等关键信息。为让信息高效传递,民警当即编辑出简洁明了的寻人启事,第一时间推送至辖区各村社微信群、社区工作群。“聋哑男孩走失,8岁,如有线索请速联派出所!”这条带着紧迫感的信息,瞬间在村民间激起爱心涟漪——大家自发转发至朋友圈、亲友群,从旺龙村辐射至周边区域,一张覆盖广泛、联动迅速的“线上寻人网”短短半小时内形成。警方则通过微信群实时收集村民反馈的线索,不断剔除无效信息、缩小搜寻范围,为线下搜救精准“导航”。
线下搜救:漆黑农田里,用脚步丈量“生命防线”
在线上信息流转的同时,线下搜救警力已火速集结赶赴旺龙村。结合村民提供的“孩子可能往村外农田方向去了”的线索,以及现场地形研判,民警将核心搜救区域锁定在村庄外围的大片农田。这里没有路灯,夜色中伸手不见五指,田间小路坑洼不平,杂草、沟渠遍布,给搜救带来极大阻碍。“孩子肯定在附近,仔细找!”带队民警一声叮嘱,大家纷纷打亮强光手电,两人一组呈梯队推进,对农田、草丛、沟渠展开拉网式排查,每一步都走得格外仔细,生怕错过任何蛛丝马迹。当民警深入一片杂草齐腰的田垄时,一阵微弱的“窸窸窣窣”声传入耳中。大家立刻停下脚步,手电光聚焦声源处——只见田垄边蜷缩着一个瘦小的身影,正是走失的丁某。此时孩子浑身沾满泥土,小脸冻得发白,眼神里满是惊恐。民警放缓脚步,暖心喊道:“乖乖,注意安全!”小心翼翼地走进,将他抱起。感受到温暖的孩子渐渐平静,民警一边轻拍他的后背,一边第一时间拨通家属电话报平安。
温情落幕:泥泞双手递出“平安”,叮嘱彰显责任
当民警背着安然无恙的孩子,深一脚浅一脚走出农田,将他交到早已在村口焦急等待的父母怀中时,现场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孩子的父母紧紧握住民警沾满泥土的双手,哽咽着反复道谢:“多亏了你们,不然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面对家属的感激,民警只是笑着回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临分别前,民警还特意叮嘱家属,务必加强对孩子的日常监管,可给孩子佩戴带有家庭信息的标识,避免类似意外再次发生。
这场深夜里的紧急救援,不仅是基层民警履职尽责、与时间赛跑的生动缩影,更彰显了“警民同心”的温暖力量——微信群里的每一次转发、农田里的每一步搜寻,都凝聚着守护生命的决心。而那束穿透夜色的手电光,不仅照亮了孩子回家的路,更点亮了群众心中的安全感。(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