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近日,在2025年全国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上,重庆市潼南区报送的《探索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农业”模式,加快培育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创新实践案例。加上此前获评的“2024年度重庆市改革突破领域改革发展最佳实践案例”,潼南数字农业已在国家、省市两级“最佳榜单”上实现“双响炮”,成为西部唯一“双案例”区县。
为什么是潼南?
产业基底扎实——32万亩柠檬、10万亩油菜、20万亩蔬菜、年出栏100万头生猪,优质农产品总量稳居成渝双城经济圈前列。
数据底座先行——2019年率先建成西南地区首个农业大数据中心,累计归集耕地、气候、农机、农资、市场等12大类、3.6亿条数据,形成“农业一张图”。
应用场景丰富——数字育苗、智慧灌溉、无人植保、区块链溯源、AI分级分选、跨境电商“一键出海”等全链条场景需求旺盛,为“产业大脑”提供天然试验田。
“产业大脑”长什么样?
总体架构:1+3+6+N。
1个“农业智能中枢”——潼南数字农业大脑IOC中心,算力达350TFlops,日处理数据峰值500GB。
3大基础平台——
① 农业物联网平台:接入传感器8.7万套,实现地块级实时监测;
② 区块链可信存证平台:上线主体1.2万家,累计存证农产品溯源码1.9亿条;
③ 天空地一体化遥感平台:0.8米分辨率卫星+无人机+地面站,每周动态更新农情。
6大赋能工程——
① 数字资源集成工程② 管理体系重塑工程③ 产业集群赋能工程
④ 数字人才支撑工程⑤ 乡村治理增效工程⑥ 共同富裕促进工程
N个特色场景——
“柠檬算法”:基于气象、土壤、物候数据,为每株柠檬树建立生长模型,肥料利用率提高18.4%,一级果率提升12个百分点;
“猪脸识别”:AI摄像头3秒识别个体身份,自动匹配免疫档案,全区生猪病死率下降3.6‰;
“AI行情大脑”:抓取全球30个主要批发市场数据,生成柠檬价格预测曲线,误差率<3%,帮助出口企业提前锁定订单,每吨增收420元。
改革突破点在哪里?
制度重塑——“数字条长制”。把全区276个行政村划分为1099个“数字网格”,每个网格配备“数字条长”,由区财政统一购买服务、统一考核,打通基层数据“最后一公里”。
政企校共建——“柠檬产业元宇宙实验室”。联合中国农科院、重庆大学、腾讯公司,打造西部首个农业元宇宙孵化器,已孵化数字乡村初创项目27个,带动社会资本投入4.3亿元。
人才回流——“码农返乡计划”。出台全国区县级最高补贴(每人最高30万元),吸引516名IT、遥感、大数据专业毕业生返乡创业,培育“乡村CTO”132名、“数字农匠”2100名。
共富机制——“数农利益联结体”。村集体以数据资源入股,企业以技术和市场入股,农民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形成“保底收益+二次分红”。2024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4万元,同比增长9.8%,高于全市平均2.3个百分点。
下一步怎么干?
根据《潼南“产业大脑+未来农业”三年跃升行动(2025—2027年)》:
——2025年,建成“成渝农业算力节点”,形成跨川渝的农业数据交易平台,年度交易额突破5亿元;
——2026年,输出“潼南算法”100项以上,面向全国提供SaaS服务,带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产值突破30亿元;
——2027年,把“柠檬大脑”“生猪大脑”“油菜大脑”等垂直模型全面贯通,打造西部首个“未来农业”示范区,全区农业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40%。
从“中国生态柠檬之都”到“西部数字农业第一区”,潼南正以“产业大脑”为引擎,在巴渝大地上书写数字乡村改革的全新篇章。
文/记者 亦歌 晚秋 审核/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