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要闻
非凡“十四五”·我们这五年 | 一座超大城市的民生答卷
第1眼TV-华龙网 10-21 17:31:20

开栏语:

时光的列车,即将驶过“十四五”这段波澜壮阔的航程。

五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对于重庆来说,却是一段镌刻着奋斗、闪耀着荣光、充满着温暖的历程。

经济“体格”更强健,城市“颜值”更靓丽,民生“家底”更厚实,创新“引擎”更澎湃……每一份非凡的成就背后,都关联着你我他的幸福日常。

即日起,第1眼TV-华龙网推出《非凡“十四五”·我们这五年》系列报道,让我们一同翻阅这份沉甸甸的答卷,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与温度。

清晨的“背篓专线”上,菜农们的笑声穿过车厢;黄昏的社区食堂里,老人们边吃边聊;周末的口袋公园,孩子们的欢闹声此起彼伏……

这是山城最寻常的生活图景,也是“十四五”民生答卷上最温暖的注脚。

背篓专线。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李一鸣 摄

五年来,重庆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加快打造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重要理念的范例城市。

这座城市,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在跳动的脉搏里,写在市井巷陌的烟火气中,写在每一个市民幸福的日常里。

一场城与乡的“双向奔赴”

每天上午6点,65岁的菜农张永福都会背着满满一竹篓的当季新鲜蔬菜,坐上轨道4号线,从石船站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农贸市场。这条路,他已走了3年。

人们把这条充满果蔬香气的线路,称为“背篓专线”。

“从前要花几个小时挑菜进城,现在有了‘背篓专线’,有时候卖完还能再赶回家吃午饭。”张永福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条线,通的是城和乡,连的是心和心。”

为了让便民服务更贴民心,轨道交通在站台设置了“背篓车厢”等引导标志;同时,工作人员也会主动协助老年菜农搬运背篓,并在广播新增了方言报站。

“背篓专线”这条独属于重庆人的浪漫,承载着一座城市对普通人最朴素的关怀。

这样的关怀,同样流淌在长江上的“扁担轮渡”里。每天6点半,“渝忠客2180”都会从重庆忠县的洋渡码头准时出发,全程大约两小时,目的地是忠县县城。

渝忠客2180。受访单位供图

渝忠客2180。受访单位供图

这是目前重庆市忠县长江段上“最后的水上公交”,乘客依然是很多农村的留守老人,也就是菜农。这艘轮渡的船票十年没涨过价,而且比车票还便宜。

为了更好地为这些菜农服务,在离码头不到100米的地方,当地政府建设了一个临时交易市场,2024年5月7日投入使用。而当地的海事部门,更是为了这个唯一的“水上公交”,在长江主航道外开辟了一条单独的航线。

菜农与城市的“双向奔赴”,让生活的烟火气与城市的现代化和谐共生,绘就了一幅最具温度的民生画卷。

这样的变化,也悄然发生在市民办事的方方面面。

“以前给娃办出生证明、户口要跑社区、派出所、医院3个地方,现在在政务大厅‘新生儿一件事’窗口,1小时全办完了。”家住渝北区龙溪街道的李萌,翻出手机里的办事回执,语气里满是感慨。

从一根扁担、一个背篓的“行路难”,到“一件事一次办”的“办事易”,重庆的民生实践正从宏大的叙事,细化为每一个市民可感可及的温暖日常。

一刻钟里的“幸福烟火气”

到社区食堂“约饭”,是当下许多重庆人追赶的“新潮流”。

上午11点过,渝中区大坪街道马家堡社区居民便相约来到社区老年食堂就餐。糖醋排骨、烧白、干煸青椒……点菜区林林总总摆满三十几道蒸菜。

老人在社区食堂就餐。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洋 罗盛杰 摄

老人在社区食堂就餐。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洋 罗盛杰 摄

素菜3元、荤菜5元的亲民价格,叠加老年人专属折扣,让这里成为社区最温暖的社交场。

“这里不仅是解决吃饭问题的地方,而且成了我们老年人欢聚一堂、情感交流的家园。”78岁的李奶奶感叹道。

在重庆,“15分钟”不再仅仅是时间刻度,而是丈量生活品质的标尺。

2025年7月,重庆中心城区全域已划分成915个15分钟生活圈,这些生活圈并非千篇一律,而是结合实际分为居住型、产业型、商服型等类别,实现“一圈一策”的精准规划。

比如,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作为典型的老旧居住社区,通过空间重构+数字赋能打造“全龄时尚活力生活圈”;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以“世界知名商圈”为定位,通过空间整合+业态升级重塑核心商圈;两江新区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聚焦产业工人需求,构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产城一体单元。

让便民服务“触手可及”,是这座超大城市温情治理的点睛之笔。

重庆上线“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地图”小程序,整合超百家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网点,实现“一键查询、导航直达”,将生活琐事的“奔波路”缩成“家门口的事”;“便民生活节”系列活动联动重百、永辉等商贸企业开展2000余场促销,让居民在柴米油盐中触摸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在此基础上,重庆更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民生关键领域:悦来四小建成后辐射周边小区,1600个优质学位让“上学近”从期盼变现实;涪陵区区域智慧共享中药房实现煎药流程标准化,覆盖全区27个基层医疗机构,让“就医便”落到实处;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食堂每日供应不重样的新鲜饭菜,日服务超1000人次,让“养老暖”融入日常。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高健表示,未来,将加快建设“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打造业态多元、功能齐全、全龄适配的社区邻里中心,推动“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从中心城区向全市域拓面覆盖。

一抹发展中的“生态底色”

重庆的温暖不仅体现在市井烟火中,更融入了城市发展的绿色脉动。一场以清洁低碳为目标的能源转型,正悄然改变着这座山水之城的面貌。

“疆电入渝”特高压工程渝北换流站。企业供图

“疆电入渝”特高压工程渝北换流站。企业供图

在綦江区的群山间,西南地区首座百万千瓦级抽水蓄能电站——蟠龙抽水蓄能电站的发电机组持续运转,累计发电量已超过10亿千瓦时,足以满足全市居民10天的用电需求。而在武隆、巫溪的高原与山地间,“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结出硕果,一座座风电机组迎风转动,与全市16个区县的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共同织就清洁能源网络。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重庆新能源装机已达815万千瓦,约为“十三五”末的5倍,清洁电力装机占比超过50%,较“十三五”末提升11个百分点。

“以前夏天用电高峰总担心停电,现在空调想开就开,电价还稳定,这都是‘绿色电源’的功劳。”家住巫溪县的村民李建国感慨道。

跨区域能源通道的建成,则让远方的清洁动能直达山城。

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日夜输送着来自西北的电力,其配套电源中新能源占比超70%,加上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重庆外电入渝通道能力已达1900万千瓦,是“十三五”末的3倍,在用电高峰时能扛起全市一半的用电需求。

长江巫山段碧水青山入画来。受访单位供图

长江巫山段碧水青山入画来。受访单位供图

绿色转型的变革在产业领域更为深刻——

长寿经开区通过构建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9.8%,危险废物年处置能力突破100万吨,成为西部资源循环利用的标杆;

涪陵重庆华峰化攻关氧化亚氮低温催化分解消除技术,创新后的单套装置每年可减排氧化亚氮4.62万吨,相当于减排1376万吨的二氧化碳当量;

忠县重庆海螺水泥利用水泥窑来处理城市垃圾,企业每年可以少烧两万吨煤炭,节约1500万元,还可以产生上千吨有机肥;

大渡口海康威视科技公司充分利用企业闲置的屋顶资源,将太阳能转化为电力,每年发电量约259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可节省标准煤932吨,减排二氧化碳2600吨。

不只如此,能源转型与生态修复正在实现同频共振。

数据显示,重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稳定在325天以上,城乡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190余万亩,全力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

从清晨“背篓专线”上满载的期盼,到黄昏社区食堂里升腾的暖意;从“15分钟生活圈”内触手可及的便利,到青山绿水间奔腾不息的绿色动能。

一场关于美好生活的接力,正在巴渝大地上,奔涌向前。

第1眼TV-华龙网 曹妤/文 首席记者 林楠/审核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