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简介
红医亮“健”科普团队依托陆军军医大学健康教育科普基地运行,由军地知名健康教育专家陈济安教授领衔。近年来,该团队荣获“陆军军医大学优秀教学团队”“陆军军医大学集体三等功”“重庆市拥政爱民模范单位”,以及中国科协2024年度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佳科技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称号。
在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社区科普馆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健康科普讲座结束后,几位银发老人拉着科技志愿者的手感慨道:“这些知识太实用了!你们讲得好,就像拉家常,我们听得进去!”这个场景,正是红医亮“健”科普团队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生动写照。
红医亮“健”科普团队在杨尚昆故居开展党建科普活动红医亮“健”科普团队供图
情怀传承
在奉献中书写不凡
“红医亮‘健’四个字,是程天民院士对我们的殷切嘱托。”团队负责人陈济安教授谈起团队名称时目光灼灼。这支诞生于陆军军医大学红色沃土的队伍,既是官兵健康的守护者,也是百姓健康的引路人。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是陈济安教授常挂在嘴边、记在心间的话语。2023年,团队在开展一场社区居民健康科普讲座时,中国科协领导正巧到基层视察,称赞团队为“居民健康的守门员”。红医亮“健”科普团队深刻认识到,这份称赞,正是源于对老百姓健康大事的用心与上心。
“干一行爱一行,他们眼神里的信任,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这份情怀,恰恰对应着陈济安教授的名字——“济安”,寓意“悬壶济世、强军安邦”。从环境卫生学到健康教育学,陈济安教授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环保科普,又组织团队投身健康公益。10多年来,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为民守健康”的初心。
创新破局
让科学“活”在百姓身边
为实现科普团队高效有力运转,将健康知识精准送到老百姓身边,团队探索出“一体两翼三融合”模式,即陆军军医大学健康教育科普基地作为“一体”,科普基地共建单位和科普团队作为“两翼”,通过健康教育科普基地、全军健康教育中心和重庆市预防医学会在作品创作与活动组织上进行“三融合”,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科普网络。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红医精神,团队开展了丰富的活动。在大手牵小手科普研学之走进大学实验室活动中,孩子们走进陆军军医大学,通过动手实践感悟红医精神和生活中的科学;在“守护开学季”校园健康知识巡讲活动中,孩子们学习健康生活知识,沉浸式探索人体奥秘;在“微步有约”小程序上,20余万群众参与线上问答……
在陈济安看来,科普既要“顶天”保权威,更要“立地”接地气。团队自主研发科普课程,将深奥的医学原理转化为趣味实验,邀请脑科学、防原医学、环境卫生学等领域的专家现场授课,让青少年“零距离”触摸科技前沿。“我们不仅要传递健康科学的知识,更要埋下科学的种子。”陈济安教授说道。
在数字化浪潮中,团队打造“线上+线下”双引擎:通过“全军健康教育中心”“巴渝健康”“重庆健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精准推送健康资讯,线下活动则强化深度互动。未来,团队还计划推出“红医亮‘健’大家谈”线上栏目,访谈各领域专家。同时,开放“健康科普咨询”板块,实现一线各领域医疗卫生专家在线问诊,为困扰群众的健康问题提供精准答疑服务,让科普服务“触手可及”。
未来愿景
以“团队经验”书写健康中国
深化川渝科普协作,打造数字科普新范例,培育科普人才梯队……陈济安教授透露,目前,团队已与24家单位达成合作共建关系,共建单位辐射江西、河北、新疆等地,军民融合的健康防线正在不断筑牢。
谈到未来,他对青年志愿者深情寄语:“科普事业是一项崇高而深远的事业,希望青年能够始终怀揣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和对社会的深切关怀,将专业智慧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用生动而深刻的方式点燃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阳光下,红医亮“健”科普团队的标识格外鲜艳——那是军医的忠诚,是科技志愿者的热忱,更是对百姓健康的庄严承诺。他们的故事,不仅是科技报国的生动注脚,更是关于奉献与信仰的时代回声。
文/张宇帆 重庆科技报 审核/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