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务
科技为笔,风味入画——“渝食渝味”研讨会速写
城乡统筹发展网 07-29 19:25:24

城乡统筹发展网讯 7月29日,西南大学东方红会议厅,一场关于味觉与科技的对话悄然升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率50余位政产学研代表围桌而坐,只为一件事:让“重庆味道”不止于记忆,而是成为撬动5000亿级产业集群的支点。

7月29日,“渝食渝味”科技创新与产业新质发展研讨会在西南大学东方红会议厅举行

作为中国著名的美食之都,重庆不缺名片——火锅、小面早已是城市符号,但符号背后,“品牌亮、产业弱、附加值低”的痛点一直悬而未决。研讨会干脆把问题摆上桌:怎样把文化味觉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在致辞中强调,要用风味组学、合成生物学等现代科技手段,打开重庆美食的风味“密码”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蒋树强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为食品产业带来新动能,未来可利用AI大模型进行风味设计、精准营养匹配和全链条质量追溯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科技创新与产业新质发展”,在大会报告环节,前沿思想碰撞激烈

答案被拆成三组关键词:

——“AI+味觉”。中科院蒋树强带来最新案例:AI大模型可在几小时内完成风味设计、营养匹配与全程溯源,研发效率呈指数级提升。

——“标准化里的烟火气”。西南大学副校长范大明提出,预制菜要还原“锅气”,必须先建立可量化的风味谱系——健康化与烟火气并不冲突,关键在于科学表达。

——“生态思维”。孙宝国一句话点题:“别只盯着爆品,要把原料、加工、品牌串成一条标准链,让传统味道长出科技骨架。”

会议释放的不仅是观点,更是一套已成体系的支撑系统:政府“1+1+4+N”政策矩阵、数十亿元专项资金、中匈“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如同预埋的轨道,只等列车提速。

专家学者献计献策。认为中匈“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在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科技支撑作用,未来将进一步发挥承接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转化前沿科技成果、培养复合型产业人才的核心载体功能

重庆市相关负责人最后发出邀约:“重庆食品产业正站在黄金拐点,期待各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验室的味道送进全球市场。”

当科技落笔,风味成章,“渝食渝味”的未来不再只是舌尖上的重庆,而是世界餐桌上的中国故事。

文/记者 刘代荣 图片/主办方 审核/刘辉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