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建设,信息化先行。近日,《国家信息化发展报告(2024年)》公布了一份重要名单,包括重庆在内的10个地区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梯队。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带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有力驱动着技术突破、产业转型,已成为衡量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事实上,在去年的全国排名中,重庆也名列前茅。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重庆做对了什么?
数字重庆建设,就是通往第一梯队的“金钥匙”。全球首个全域5G数智AI柔性超级工厂在重庆挂牌;工业用地开启“智治”模式,“云上看”“线上购”让企业选址不再愁;“渝耕保”让445万块耕地有了“身份证”;危岩地灾风险管控为三峡库区的危岩装上“千里眼”……全领域的信息化、全覆盖的数字化,让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超大城市数字化大场景加速成型。
重庆的破题之法,在于“1361”构架。信息化的最大障碍在于数据孤岛和条块分割。重庆通过打造“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强力整合全市数据与应用资源,从源头上解决“数据烟囱”的问题,为全域数字化扫清了基础障碍,快速搭建了数字重庆的“基础设施”。这体现了一座城对信息化规律的深刻把握:技术是工具,一体化才是关键。只有从顶层设计上破壁,才能实现最快系统部署、最小投入代价、最佳实战效果、最大数据共享。
重庆的鲜明标识,在于三级治理中心。作为“1361”中的“3”,三级治理中心是数字重庆建设最大特色、最大亮点,也是各类数字化能力生成、传递、转化、检验的“主轴”和“靶场”。重庆九龙坡区“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应用上线以来,渣土车冒装违规事件的办理时效,从以前“按周计”转变为“按小时计”,事件处置率从20%提升至90%。市级层面打造“城市大脑”、区县层面建成“实战枢纽”、镇街层面部署“联勤联动”……三级贯通,让城市运行和治理效率大幅提升。
信息化建设,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布局,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场景。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重庆的探索,正是“智慧”二字的注脚——经济领域,“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深度融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智能化改造正在赋能“重庆造”;民生领域,“渝快办”将个人从出生到身后的全生命周期重要阶段高频需求,归集为“一件事一次办”……重庆正将“便捷高效”的理念植入每一个关乎城市发展、民生冷暖的关键场景中。
键连巴渝,数赋未来。 如今,人工智能正在以史无前例的深度和广度,嵌入经济、社会、民生等领域。 重庆也在抢抓机遇,推动AI与数字重庆建设双向赋能,加快构建完善统一的AI底座,加快打造AI+综合场景标志性成果,让“最前沿的技术”服务于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当数据真正流动起来、系统真正贯通起来、红利真正惠及每一个人,超大城市便能在数字化浪潮中找准自己的方位、找对发展的密码、找到治理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