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铸梦,向新而行。
9月23日至26日,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重庆隆重举行。265名大国工匠、首批培育大国工匠代表悉数到场。匠“星”云集,闪耀巴渝,匠“新”故事,温暖山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并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
新时代的大国工匠,正在续写新的传奇!
从高铁奔驰,到航母列阵;从嫦娥探月,到蛟龙深潜……每一件大国重器的背后,都有大国工匠的身影,他们就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被锁定在那个最平凡却又最关键的位置。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关键阶段,我们讨论大国工匠这个话题,本质上是在追问:在技术迭代加速的当下,如何找到中国制造的密码,如何守护中国制造的根基,如何培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力量。
▲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在渝举行。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01
匠心精神永不落幕。
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万名左右省级工匠、5万名左右市级工匠。
何谓匠心?
匠心是精益求精的执着坚守。《庄子》中记载的“庖丁解牛”故事,便是对匠心最好的诠释。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有些人追求“短平快”的成功,习惯于浅尝辄止。而匠心精神要求摒弃浮躁,心无旁骛,精益求精,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古老的技艺传承到现代的工业制造,从精密仪器到复杂系统,匠心始终是追求卓越品质的关键密码。
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产品合格率已从十年前的88%提升至95%,这一进步的背后,离不开无数工匠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的认真和较真。比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负责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他所在班组装调的对接机构完成了30余次对接,上演了一场场完美的“太空之吻”。正是凭借着这种对精度的极致追求和对工作的执着坚守,他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精度”。
匠心是勇于创新的时代担当。在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大国工匠们正是创新浪潮中的弄潮儿。他们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时代需求,以无畏的勇气挑战技术难题,用创新的智慧为国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下定决心“做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的高级工程师张帅坤,带领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研发出国产首台高铁大直径盾构机“望京号”、铁路双线超大直径盾构机“中原一号”,结束了“洋盾构”的垄断局面,让中国制造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匠心是坚韧深沉的社会责任。 匠心的社会责任,体现在对品质的极致坚守,体现在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担当,体现在对从业者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对行业生态的引领。 真正的大国工匠,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使命感。 他们深知细节决定成败,质量就是生命,有着眼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观,不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追名逐利。 这种责任,是匠心精神的灵魂所在。
再比如,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研究馆员吴顺清,长期致力于古代漆器保护修复工作。他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修复了大量珍贵的古代漆器,让沉睡千年的文物重焕生机。他们修复的不只是器物,更是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自信,这份传承与创新,就是对民族文化未来的深层责任。
▲9月23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创新成果展示交流区,现场展示的超导量子计算机。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02
新时代工匠有新的时代使命。
目前,重庆技能人才总量已达550万人,高技能人才增至176万人,占比达32%。但技术工人求人倍率(有效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数字大于1表示职位供过于求,小于1表示职位供不应求)一直在1.5以上,特别是工匠人才、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在2以上。
当世界进入质量竞争时代,简单的技术迭代、产能扩张已很难维持竞争优势。而深植于劳动者灵魂中的工匠精神,正以其对极致的追求、对责任的坚守,成为破解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深层密码,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国工匠,正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新的行业图像。新时代呼唤新工匠,新工匠成就新时代。今天的大国工匠,既有掌握精密加工技术的高级技师,也有精通数字化操作的新型工匠,他们用实际行动打破了人们对工匠的刻板印象。“90后”焊接技师赵脯菠,在世界技能大赛上斩获金牌,用实力证明青年工匠也能站上国际舞台。“95后”长春姑娘郭东妮,闯荡在“硬核”的科研领域,专门为机器人安装“眼睛”和“大脑”,让机器变得更“聪明”,工人变得更轻松。今天的大国工匠,早已超越“埋头苦干”的传统画像,成为“技艺精湛+创新突破”的复合型人才。
新的价值认同。工匠精神重塑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价值认同。长期以来,“蓝领工人”的社会认可度与职业尊严感不足,导致技能人才招工难、留不住,成为制约中国制造升级的瓶颈。而工匠精神的弘扬,让“凭手艺吃饭”“靠技能出彩”成为社会共识。随着时代发展,工匠们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职业发展通道更加广阔。当一名焊工能凭借精湛技艺获得与工程师同等的薪酬待遇,当一名钳工能因攻克“卡脖子”技术登上国家级领奖台,劳动者的“匠心”便有了生长的土壤。这种“人”的觉醒,远比引进几台先进设备、建设几条智能生产线更重要。
新的时代使命。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谁能掌握核心技术、谁能打造高端产品,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这也给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今,工匠精神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慢工出细活”的低效,而是“精益求精”的高效——它能让技术创新快速落地为可靠产品,让产业升级快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完全颠覆了传统。比如,中国高铁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领跑,背后是无数工匠对每一个螺栓、每一根钢轨的极致追求——正是这种“毫米级”的精度把控,让中国高铁成为“中国速度”的代名词。
从工匠个体的手艺传承到有组织的生态培育,从产业工人的价值重塑到国家战略的精神赋能,工匠精神不仅是器物层面的精耕细作,更是中国制造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精神基石与动力源泉。
▲重庆市南岸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工作人员在SG128天线暗室测试天线。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03
培育大国工匠需要大国担当。
如果说工匠是工匠精神的“火种”,那么工会组织便是点燃“星火燎原”之势的“擎火者”。 全国总工会及各级工会组织,从技能培育、权益保障、氛围营造三个维度,构建起工匠精神的新生态,为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组织支撑。
搭建成长阶梯。针对中国制造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全国总工会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千万职工技能提升行动”,通过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让“老工匠”带“新徒弟”,实现技艺传承与创新突破的双向赋能。这些举措,打破了技能人才的成长困境,让工匠精神从“个人自觉”变为“组织推动”,为中国制造培育了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工匠队伍。
保障工匠权益。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稳定的职业环境与可靠的权益保障。全国总工会推动建立“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机制,督促企业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政策,让“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同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工作条件,减少因过度劳累、环境恶劣导致的技能人才流失。在浙江,工会推动企业为高技能人才建立“职业年金”,解决工匠们的后顾之忧;在重庆,工会定期开展企业薪酬调查,指导企业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让“技高者多得”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职业前景。当工匠们不必为薪酬待遇焦虑、不必为职业安全担忧,他们就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技艺打磨与技术创新中,工匠精神就有了落地生根的保障。
畅通发展渠道。在数字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也有人担心传统工艺会被机器取代,事实上,工匠们积累的经验、沉淀的智慧,具有很大的不可复制性。全国总工会连续多年举办“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让“工匠精神”走进千家万户;开展“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评选,将工匠精神纳入评价标准,让践行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获得社会尊崇,目的就是要让工匠精神蔚然成风,激励更多人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精彩人生。当每一位劳动者都能以匠心铸梦,当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当所有工匠都有可期的发展通道,才可能培育出更多的大国工匠。
从地方层面,本次工匠大会花落重庆意义重大。正着力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重庆,厚植工匠精神和人文底蕴沃土,为广大技术工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承载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的重要城市,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在这里诞生。
大国工匠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在各自的领域熠熠生辉。他们以匠心为笔,以创新为墨,在时代画卷上描绘出一幅幅壮丽图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让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才支撑,助力中国这艘巨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