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内气氛热烈,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巾帼工匠论坛在此举行。
▲论坛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本次论坛以“扬巾帼工匠之志,谱产业创新华章”为主题,分“强国建设‘她’力量”和“女性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两个阶段进行,邀请巾帼工匠代表和学者代表,她们以真挚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在各自岗位上的坚守、突破与创新,展现了新时代女性工匠的智慧与担当。
创新之光,照亮产业未来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升的浪潮中,巾帼工匠以细腻的洞察、坚韧的攻坚,成为技术突破的重要力量。
孙景南是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体分厂电焊工,用30多年的焊枪生涯诠释了“焊接是门浪漫的艺术”。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体分厂电焊工孙景南。受访单位供图
“焊接不是体力活,要的是绣花功夫!”台上,孙景南举起手臂,展示着三十年来高温焊花留下的印记,台下瞬间安静下来。
这位为高铁“铸骨”的工匠,独创的铝合金中空型材焊接修复法,可以不靠外部设施,不做本体破坏,凭借“眼工+手法”实现中空型材内腔焊接缺陷修复;独创的铝合金槽焊摇摆焊接操作法,攻克了18毫米铝合金窄间隙焊接极限难题,解决了槽焊缝根部熔深不达标的技术瓶颈。
时代在进步,孙景南和团队开始把目光转向智能制造、人机协同的创新创造。近期他们就攻克了机器人狭窄空间障碍焊接的技术难题,通过把老师傅的焊接经验进行编程与转化,教会焊接机器人在极端狭小空间内灵活作业,推动焊接工艺迈向智能化。
“焊花虽烫,却照亮了我对交通强国的理想。”孙景南说。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海上风电技术部总工程师闫姝,则用代码为中国风电打造了一把“中国尺”。
“国外软件量不准中国的风、中国的山,这不仅影响发电效率,更埋下能源安全隐患。”闫姝带着团队爬遍贵州乌江源的山,为优化一个参数,他们对比了上百组实测数据,办公室里,光草稿纸就堆了半人高。
最终历时400多天,闫姝和团队研发出自主可控的风电设计软件,不仅适配中国地形,还让复杂山地风电场的设计发电量提升4.95%,让中国风电从“跟跑”迈向“领跑”。
“我们研制出的5-18MW超大型国产化海上风电机组,将机组国产化率提升至95%以上,彻底摆脱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这把‘中国尺’攥在自己手里了!”闫姝骄傲地说。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汽轮机厂总锻冶师刘霞,面对“华龙一号”核电汽轮机低压转子被国外“卡脖子”的困境,带领团队十年磨一剑,从几百毫米的小试板,焊接上百个试验件,积累千万级数据,成功研发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深窄间隙氩弧焊与埋弧焊的复合制造工艺,实现重大装备国产化突破。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焊好一根转子,更是焊牢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石。”刘霞坚定地说。
融合之力,赋能传统新生
当传统行业遇上新技术,当古老技艺注入新理念,巾帼工匠成为跨界融合的“催化剂”。
首农食品集团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家禽研究院院长吴桂琴,用二十年的坚守打破蛋鸡种源依赖进口的局面。
2008年,吴桂琴博士毕业后一头扎进大山深处,带着团队手工记录3万只蛋鸡的产蛋数据,研发出国内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鸡基因芯片“凤芯壹号”。
但芯片生产仍依赖国外,时效性受限。吴桂琴和团队再次向“卡脖子”技术发起挑战,创新研发液相芯片,实现从设计、生产到检测的全链条国产化,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
如今,中国人每吃两枚蛋,至少有一枚源自吴桂琴团队培育的京系列蛋鸡。“让国人实现吃蛋自由,是我毕生的使命。”她动情地说。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酿造师任金素的故事里满是烟火气。
“60℃仓房里翻曲,一天下来衣服能拧出水。” 三十年坚守制曲工艺的任金素,不仅传承古法,还在创新上敢为人先:用陶土砖替代稀缺煤渣,研发电动转运车减轻工友负担。
“老工友说车子比闺女贴心,这就是最好的创新。”任金素深刻感受到,最温暖的创新,源于对劳动者最真切的关怀。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孙鸿雁,作为滇派内画的创始人,用细笔在鼻烟壶里“造世界”。
“内画要反向作画,得练上千小时才能稳手。” 为突破传统颜料局限,孙鸿雁带着团队走遍云南山水,深入西双版纳选矿石,研发矿物颜料与植物颜料,让内画从鼻烟壶走向首饰、文创,走入百姓生活。
孙鸿雁还把民族的纹样、山水的灵韵、历史的记忆融入创作,形成“自然重彩”的风格,创立“滇派内画技艺”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填补非遗技艺的空白。
“我们要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孙鸿雁展示的内画耳坠,让传统技艺有了时尚表达。
杭州互联网法院副院长沙丽则是在数字浪潮中构建司法新模式的“探路者”。她参与创建全国首个互联网诉讼平台,首创异步审理模式,审理首例“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侵权案”,用裁判智慧为科技创新划定边界、护航发展。
使命之肩,扛起时代担当
从文物保护到建筑升级,从法治建设到人才培养,巾帼工匠以专业与热爱,守护文明根脉、推动社会进步。
“千手观音1000余只手有440处残缺,34种病害,像个身患重病的老人,国内外无成功修复经验。” 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馆员陈卉丽的比喻,让现场观众揪心。
这位“文物医生”带着团队在崖壁下蹲守、修复,用“望闻问切”查历史痕迹、辨表面病害,靠X射线探伤、红外热成像等技术探内部隐患,提出“可拆卸式修复”,让千年石刻重焕光彩。
“修复不是复原,是留有余地的守护。” 陈卉丽说,她修复的不仅是石刻,更是民族的记忆,他们要做的,是让子孙后代还能看见这样的美。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海峡公司工匠学院副院长王小颖,则是用BIM技术为“数字钥匙”,给建筑“治病”。
“传统图纸建不好110米悬垂屋盖,BIM能提前模拟施工。”王小颖带领团队在福建泉州德化霞田文体园项目中,通过BIM将钢结构逐一拆解,对预埋件和拉索进行数字化模拟,提前推演施工工艺,最终助力国内首例刚性预应力加载技术在屋盖体系成功实施,减少钢材用量300吨、节省造价600万元,科技成果评价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王小颖说,她要继续带领团队打造具有“中国标准”的技术体系,用数字技术为人民建造更多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让技术真正服务社会与时代。
中南智能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高端能源装备事业部副总工程师郭东妮是一名“95后”算法工程师,她用AI为传统工厂装上“智慧大脑”。她开发的布匹瑕疵检测系统误检率低于0.1%,并迅速在全国各地50多条生产线中推广应用。
▲中南智能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高端能源装备事业部副总工程师郭东妮。受访单位供图
“AI不是替代工人,而是放大老师傅的经验,让制造更精准、更人性。”郭东妮表示,她坚信未来的工厂必然是经验与AI完美融合的智慧体。作为年轻一代,将继续带领团队致力于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聚力攻克多场景智能协同技术瓶颈,真正实现中国智造在核心技术上的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