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产业体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庆时指出,重庆制造业基础较好,科教人才资源丰富,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重庆正围绕做大做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强链补链延链扩链,但仍面临传统产业升级不快、新兴产业质量不高、未来产业规模不大等问题,其根源在于科技创新、人才供给和创新生态存在短板。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和创新发源地,要以教育科技人才“1+1+N”系统化改革为抓手,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激活创新动能,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筑牢根基。
探索开展“1+1+N”高校创新体系改革,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高校科研人员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队伍。要着力强化面向产业的科技创新,探索“1+1+N”高校创新体系改革,切实把高校人才优势转化为企业创新发展优势。
一是强化“1高校”服务“1区县”机制。全面落实“教育强市区县行”行动,聚焦“416”科技创新布局,注重有组织科技攻关,积极构建“一所高校对接一个区县、一个团队聚焦一个领域、一名教师专注一个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格局,加快形成全覆盖的供需对接关系,切实用好高校科技创新力量,助力区县高质量发展。二是深化成果转化“一门式”服务体系。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门式”在线服务体系,为高校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开展全程管家式服务,通过线上发起申请并提交材料,各相关部门及时办理,减轻科研人员负担。高校科研、人事、财务、法务、审计、资产等相关部门开展一站式协同会诊,配套职务科技成果收益权下发等政策,促进科技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三是细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支持高校到企业建设工程研究中心、科技研发中心,鼓励校企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建立健全企业科技需求统一发布机制,积极搭建校企合作桥梁,持续完善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注重政府资助项目的前置把关和验收评估,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探索开展“1+1+N”高校分类发展改革,助力新兴产业持续壮大
人才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根基,是助力中小企业提升能级的主要动力源。探索“1+1+N”高校分类发展改革,是培养符合我市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方法。
一是布局1所工业大学,补齐工科短板。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持续优化全市高校结构布局,对照重庆市工业产业体系需求,力争新增1所产业体系亟须的应用型工业大学,有效推动产业需求侧和人才供给侧全方位精准对接。二是做实“1校1产业学院”,支撑产业扬优势。深入实施国家级、省市级、校院级现代产业学院梯队建设,按照“1所普通本科院校主要支撑1个产业”的思路,主攻建设1个现代产业学院。例如重庆邮电大学与华为、中兴等共建实训实验室,扩大全市高校现代产业学院支撑产业的覆盖面和渗透率,让更多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服务更多发展中的高新技术企业。三是打造若干个产教联合体,促进“四链”融合。依托全市高职院校,组建多个产业园区牵头、行业企业牵头和学校牵头的产教联合体,覆盖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优化互聘互用灵活用人机制,打造紧跟产业发展的教学资源,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引领带动全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
探索开展“1+1+N”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助推未来产业加速形成
未来产业是引领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决定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质态水平和发展动能。探索“1+1+N”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助推我市未来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
一是做好“1校1新兴学科”,孵化未来产业。按照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卫星互联网、生物制造、生命科学、元宇宙、前沿新材料、未来能源等领域,推动“1所普通本科院校”超前布局“1个新兴学科”。例如重庆理工大学主动对接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新增新能源汽车等学科,并建立与产业需求动态匹配的学科调整机制,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和智力支持。二是探索“1校1双创实验班”,培育未来产业。强化高校创新创业学院职能,在各层次的低年级学生中遴选组建若干个创新创业实验班,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创新工程实践、创新产品研发、创新企业管理等课程作为实验班的基础课。支持各高校打破学科壁垒,开发学科交叉融合的“双创”课程体系。三是出台若干项支持举措,支撑未来产业。鼓励高校加快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为在校生单列创新创业基金,注重科技类创新创业项目遴选,优先入驻环大学创业园,对应届生初创的科技型企业前2年免征增值税,同时在社保等方面给予优待,着力降低创业成本,助力未来产业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
文/黄伟九 刘辉 徐泉森 审核/刘辉
作者黄伟九系重庆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刘辉系重庆文理学院团委书记、副教授,徐泉森系重庆文理学院社会科学处副处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