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要闻
重庆瞭望|重庆“新食力”的进阶之路!
重庆日报 10-17 17:19:45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巴渝大地处处呈现丰收繁忙景象。

10月16日,2025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大会开幕式召开。本届大会以“新食力·新生态”为主题,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等齐聚重庆,共话未来食品发展新趋势,谋划产业生态优化新路径。

食农产业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产业,被纳入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3大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强力推进,在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发挥着愈发突出的作用。

重庆食农产业有基础、有特色,发展态势良好。面向“十五五”,重庆“新食力”如何持续进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10月16日,2025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大会开幕式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江峡相拥的重庆,农业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特色农产品优势突出。同时,重庆作为制造业重镇,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良好。“物产丰富+工业强大”,这一组合成为重庆食农产业持续发展的最大底气。

重庆“新食力”要实现进阶,首先是要了解其“家底”,做到心中有数。

看基础,食农产业“四梁八柱”不断夯实。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支撑。近年来,重庆系统构建并持续完善“1+4+N”政策框架,出台“黄金10条”“金融10条”“火锅11条”及数字化转型等专项政策为支撑,配套N项细化措施,逐步形成覆盖全链条、全周期的服务体系,逐步构建起食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上重庆还迭代升级新“黄金10条”政策,并面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其中新增3条,加码3条,优化4条,支持力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服务措施更实,再次为食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送出“政策礼包”。

看态势,食农产业发展动能强劲。近年来,重庆围绕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推动产业从“原字号”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食农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农产品加工业全口径总产值突破3300亿元,规上企业达1356家,较2020年增长18%,其中粮食加工、果蔬加工等9个细分行业产值破百亿元。尤其是重庆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标志着食农产业从“粗加工”迈入“精深制造”新阶段。

令人欣喜的是,重庆食农产业良好发展态势仍在持续。今年1—8月,重庆规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1600亿元,继续保持稳健的发展势头。

看潜力,食农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重庆立足做强做优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全力打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高地,推动更多的重庆食品与农产品走出重庆、走向全国、面向世界。

目前,重庆已累计建成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农业产业强镇45个,打造市级数字化车间53个、智能工厂10个,并推动成立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联盟、火锅食材产业研究院等平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潜力巨大。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重庆食农产业还存在产业体量不够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偏弱、产业链条延伸不足等问题,增产不增收、好产品卖不出好价格、产品附加值偏低等现象也较为突出。

比如,在全国食品及农产品产业版图中,重庆已培育出食农行业专精特新企业400多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60家,但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行业引领力的龙头企业还比较少。以2024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名单为例,重庆仅有重庆市农产品集团和恒都农业2家上榜,与山东(141家)、广东(42家)、黑龙江(37家)等省份的差距明显。

▲10月14日,潼南区雪王农业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在转运已分拣包装的柠檬鲜果。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从“吃到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当前,消费市场对健康安全、生态绿色的食品需求愈发显现,引导和倒逼食品及农产品产业转变发展方式。

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背景之下,重庆“新食力”如何顺应时代需求,找准自身优势实现进阶升级呢?

产品品牌化。品牌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也是赢得市场的通行证。物产丰富的重庆不乏优质产品,如奉节脐橙、涪陵榨菜、巫山脆李等“重庆宝贝”声名远扬,享誉国内外。在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4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重庆共有14个农产品入选,足见重庆“新食力”不容小觑的实力。

对重庆而言,要把握未来食品精准营养个性化、食物来源多样化、加工过程智能化、消费体验场景化新趋势,讲好重庆食品背后的生态故事、文化故事和科技故事,打造更多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食品品牌。

研产销一体化。科研、生产、销售是实现食农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各环节环环相扣,不可或缺。近年来,重庆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聚焦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搭建对接平台,推动农产品与市场渠道深度衔接,积极推动研产销一体化发展。

要打造研产销利益共同体,构建现代化高效率的农产品流通与市场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形成产地与销地相衔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引导推动科研有力转化,生产提质增效,销售高效顺畅,让越来越多的“重庆味道”端上老百姓的餐桌,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多层次的食物需求。

产业集群化。当前,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产业只有集群发展,才能促进优质资源集中,加快形成产业规模效益、特色品牌优势,进而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近年来,重庆深入实施“头羊计划”,推动企业上规、上云、上市,至今已打造8个百亿级、9个五十亿级加工园区,集聚上千家产业链企业抱团式发展,产业集群化初显成效。

接下来,重庆还要在产业集群化上更进一步,持续谋深做实“36316”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体系,聚力打造3个千亿级支柱产业、6个500亿级优势产业、3个“土特产”金名片产业和16个成长型特色产业,推动重点集群在技术升级、品牌塑造、数字赋能等领域实现突破,全面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6月10日,涪陵江北街道北雁村,无人机帮助农民们将地里采收完的花椒运往加工点。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民以食为天,食农产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可以预见,重庆“新食力”的进阶之路必将更加精彩!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