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三核聚力”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网 10-16 10:15:51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是重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是促进科技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重庆在“十四五”期间制定实施《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已推动实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3大系统、12大总成、56类部件实现全覆盖。面向“十五五”,重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精准发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

整零协同夯实根基,链通内外铸就产业硬支撑

近年来,重庆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了1200余家零部件企业,但目前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供应商在协同机制、协同模式路径以及协同效率上仍存在不足,导致本地化配套率较低、关键技术研发效果不突出、供应链韧性较弱等问题。

为此,在推动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方面,需着重聚焦并落实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一是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通过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梯度发展梯队。重点完善整零协同机制,构建弹性化、高韧性的供应链网络,形成以大企业创新辐射为引擎、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为支撑、全产业链实时响应的融合型产业生态体系。

二是强化产业链供需精准对接,通过建立常态化市场反馈机制,靶向招引关键零部件企业,形成“整车需求牵引—零部件快速响应”的闭环生态。

三是统筹资本、基建、人才等资源,促进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供应商的深度耦合,让本土供应链具备快速响应能力。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零部件企业技术改造,加快超充站、车路协同设施建设以降低配套成本。同时依托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破解“高端零部件依赖外埠”的瓶颈,构建根植性强、响应迅速的“热带雨林式”产业集群。

软硬结合定义未来,智融双驱开启出行新纪元

从软硬件结合来看,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算法、车载操作系统等软件技术与硬件集成能力的融合效果仍需提升。软件企业与主机厂、芯片厂商的协同开发流程仍需优化,数据安全、算力优化等底层技术仍需进一步突破。这些无疑限制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场景应用的深度落地。

为此,在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软硬结合工作方面,需着重聚焦并落实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一是强化人工智能技术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激发“人工智能+汽车”的跨界创新活力,实现从硬件制造向软硬协同的战略转型。推动整车企业与人工智能、软件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开发智驾解决方案,加速智能驾驶算法、智能座舱系统等核心软件的研发与迭代,形成从实验室研发到规模化量产的快速转化通道。同时围绕“人工智能+汽车”融合发展路径,在飞行汽车、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布局,实现汽车智能化水平的跃升。

二是绘制产业技术路线图,通过构建开放创新的技术转化体系,持续完善涵盖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及后市场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通过“软硬协同”战略,重点构建“3+3+2”汽车芯片产业体系,将智能网联、车载人工智能等创新成果深度嵌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运营服务全流程,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三是整合整车制造、零部件供应、软件服务等环节,组建产业创新综合体,构建“软硬结合”的融合生态。依托长安、赛力斯等龙头企业联合华为、阶跃星辰等科技企业深化技术协同创新,鼓励车企与ICT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业创新综合体。通过共建产业创新综合体、共享试验平台等方式,加速人工智能大模型、一体化压铸等前沿技术落地,推动零部件企业从传统机械加工向“软件定义硬件”转型,形成双向赋能的创新共同体。

共建生态聚合价值,圈层共生擘画全球新图景

近年来,重庆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推动跨行业融合,但总体而言产业协同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充配套建设覆盖率不足,金融、保险、后市场服务等增值环节尚未形成闭环,这难以凝聚起支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的系统性优势。

为此,在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的过程中,

一是深化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融合,通过建设智慧路口、车路协同道路等新型基础设施,结合重庆复杂路况数据优化模型训练,为自动驾驶技术提供真实复杂的测试环境,推进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落地。

二是以生态协同、人才赋能、服务优化为抓手,构建“整车引领、配套联动、后市场拓展”的全链条产业生态。通过打造“汽车+研发、检测、标准”等跨界新业态,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再制造等绿色项目落地,完善后市场政策体系,形成产业闭环。加速布局智能网联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后市场服务向规模化、品牌化升级,并依托本地高校与龙头企业共建人才培育基地,定向输送复合型技术人才。强化金融、数据、能源等要素保障,建立“政企银”协同机制,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支持,最终打造要素集聚、创新活跃、生态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高地。

三是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依托,完善全球化产业协作网络,共建国家级产业集群,形成内外联动的产业生态格局。重庆应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协同四川共建氢能、电力和智能驾驶“三条走廊”,推动两地供应链互采互认,深化与四川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协作。同时支持长安、赛力斯等企业通过海外基地布局和国际标准制定,带动本土零部件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并吸引全球资源参与本地生态建设。

文/代应 宋建敏 审核/刘辉

作者代应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宋建敏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本文为重庆市科协、重庆市科技局2024年智库调研课题“基于专利数据分析的重庆先进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24KXKT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城乡统筹发展网未标有“来源:城乡统筹发展网”或“城乡统筹发展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城乡统筹发展网联系。

相关推荐